English

课改中教师困境的形成与缓解

2007-02-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文岚 尹弘飚 我有话说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因。在课程改革中,改革者总是期望教师在实施中能够发生符合改革要求的转变,从而使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实效。然而,与这种期望不相协调的是,教师在课改中经常表现出从观念到行为上的矛盾状态:一方面,他们对改革充满期待,在实施中积极求变;另一方面,他们似乎又对改革心存畏惧,在实施

中裹足不前。显然,这反映了教师在课改中所处的困境。那么,课改中教师的困境是如何形成的?改革者又该如何缓解这些困境呢?

教师困境的形成

以常理喻之,困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一种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境地。无论人们在困境中做出何种选择,都有可能在解决部分问题的同时又激化了另外一些矛盾。

困境内在地蕴含着一些矛盾和张力,这些矛盾在改革中尤其突出。一方面,改革要依托于特定的情境,这些情境包含着社会文化的、地方的、学校组织的脉络;另一方面,改革又总是试图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来改变现有情境,这导致改革与其所处的情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基本而普遍的张力结构。改革意欲实现的目标与现有情境之间的距离越远,这种关系就越紧张,矛盾也就越激烈。作为课改的实施者,教师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由“改革―情境”张力导致的各种困境之中。

更深入地讲,课改中教师遭遇的困境大都源自学校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不同步变化。这些不同步变化涉及四个分支领域:(1)文化规范与价值观;(2)制度与行政实践;(3)课程、教学等专业范畴;(4)物质、财政与其他资源。这四个分支领域之内或之间的不同步变化都会造成教师困境,导致教师在“改革-情境”的张力结构中难以抉择。

另外,形成困境的原因还在于个体对情境缺乏充分的控制程度。根据教师对课改中“改革-情境”张力结构的控制程度,教师困境可以分为难题、限制和模糊三种。在难题中,教师可以对困境施加影响,但无法完全控制整个问题情境。针对难题中一个侧面采取的行动可能会使其他侧面变得更加难以解决―――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在限制中,教师虽然能够对困境整体有所了解,也能够找到导致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但是由于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具有高精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洞察力和做出审慎抉择的能力,这些知识并非教师能够轻易获得的,因此教师在这种情境中会显得举步维艰。模糊是最复杂的一种困境。它是由情境中那些深层的、无法避免的张力造成的,完全超出教师的控制范围,并且会对困境中所有的参与者都造成影响。可见,个体无法充分控制情境是困境具有的共同特征。在课改中,即使改革与现有情境产生了冲突,假如教师对这种冲突仍然具有控制能力,问题也会得到及时解决,而不会升级为困境。然而,由于许多“改革―情境”张力都超出了教师的控制范围,因此他们在实施改革时难免会陷入困境。

鉴于此,我们可以把课改中的教师困境归纳为文化、制度、专业和资源四个类型。文化困境是指由改革与其所处情境在规范、期望、价值观等方面的距离和冲突造成的困境。教师对这种困境的控制程度最低,而其影响也最广泛。制度困境是由于改革及其所处情境在制度、政策、行政因素等方面的冲突造成的困境。在这种困境中,参与者在等级性权力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越高,对困境就拥有越多的控制能力。专业困境是指由改革与其所处情境在课程、教学等专业事项上的冲突造成的困境。在课改中,这类困境与教师有着最直接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师能否在实践中发生课改要求的转变。资源困境是指由改革与其所处情境之间由于财政、设施等物质资源方面的冲突造成的困境,教师对这种困境的控制能力受到所在学校、地区发展水平的制约。

缓解教师困境的综合策略

毫无疑问,“对症下药”是改革者在缓解教师困境时应该秉承的基本思路,然而,对症下药并不等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为虽然教师困境可以分为四个类型,但这些困境事实上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例如,作为文化困境的考试文化也影响着学校的管理和评价制度,从而会加剧制度困境;资源困境在限制着教师实施改革的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对改革方案不适应本土情况的印象,从而加剧了文化困境;此外,如果教师现有的专业水平与课改的专业要求之间的距离过大,这种专业困境会使得改革所倡导的各种变革都付诸空谈。更重要的是,如果解决某种困境的努力得不到其他几个方面的配合,这种努力反而会加剧四个分支领域之间的不同步变化,从而进一步恶化教师困境。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种综合的观点,从整体上思考缓解教师困境的策略。

首先,困境之所以形成是因为改革与现有情境之间的张力,改革者必须从全局出发,思考课改给教师带来的挑战和我们给教师提供的支持之间的关系,同时从文化、制度、专业、资源四个方面审视教师遭遇的冲击,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引领和支持,使这些方面的变化能够达到同步。在文化方面,改革者要更新那些与改革理念不相匹配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为教师改变提供宽松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制度方面,学校和行政部门要调整现有的组织结构和规章程序,为推动课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在专业方面,我们要为教师提供与改革理念相匹配的课程材料,并提供具体、及时的专业指导,使其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在资源方面,我们要有合理而充足的资源配置,使教师能够顺利实施改革倡导的各种措施。概言之,在高挑战有高支持的情况下,课程改革才会进展迅速,教师才能有杰出的表现。

其次,缓解“改革-情境”张力结构可以同时从改善现有情境和调整改革方案两方面入手,改革者不妨反思课改的整体实施策略。一般而言,大规模课改总会在文化、制度、专业以及资源方面提出多种变革措施,并且由于某些要求与现状之间的距离过大,往往导致教师感到实施改革是在“跨越式前进”。事实上,这种宏伟的目标虽然能激励教师投入改革,但也会加剧教师在改革中遇到的各种困境。并且,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巨大差距会使教师在改革过程中发生的转变显得微不足道,从而使教师背上保守、畏惧改革的恶名。因此,对推行大规模的系统性课程改革来说,“小步子快跑”是一种比“跨越式前进”更加可取的实施策略,能够更加有效地缓解教师困境。

此外,缓解教师困境的综合策略还意味着改革者要拥有更为广阔的视角,能够超越改革本身,关注改革之外的人员、机构与事件对教师的影响,因为许多貌似与改革无关的因素或许正是导致教师困境的直接原因。因此,拓宽视角、充分动员地方和学校各级组织的积极性也是缓解教师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