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2007-0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王继怀 我有话说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在城市形成了一个新的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农民工进城后,子女有的跟随来到城市,成了“流动孩子”;大多数留守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管,成了“留守孩子”。最近,记者就“流动孩子”和“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采访。

问题堪忧

记者在湖南省邵阳市城区抽查了12所学校的1024名学生,“流动孩子”184人,占抽查学生总数的18%,在该市经济较发达的邵东县县城抽查了3所学校的218名学生,“流动孩子”69人,占抽查学生的32%。在该市所辖的九县一市三区抽查了11所农村中学的842名初中学生,其中“留守孩”451名,占抽查学生总数的53.6%;6所农村中心小学的420名学生,其中“留守孩子”216人,占抽查学生总数的51.4%;5所农村小学的149名学生,有23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47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留守孩子”比例占抽查学生总数的47%。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孩子”和“留守孩子”已绝非个别现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陈同学是现就读于邵阳市大祥区向阳小学的一位“流动孩子”。父母由于工作忙,很少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他每天独来独往,放学回家后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电视是他唯一的朋友,进城后他变得性格孤僻,在班里从不与同学说话或打招呼,即使老师和同学尝试着与他交往也是徒劳。

就读于邵阳市工业街小学的11岁的小叶,父亲在建筑工地上做事,母亲在小叶学校门口摆了个小摊。小叶每天上学都要远远地绕开妈妈的小摊,生怕班里同学知道,在学校她寡言少语,眼里流露出与她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她说在学校同学瞧不起她。

随父母从四川来湖南的小夏,在家乡时成绩很好,进城后成绩每况愈下。小夏说由于自己普通话讲得不标准,进城后在学校回答问题,常常因乡音太浓,普通话不标准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从而影响了他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厌学,随之成绩也就跟不上了。

调查统计,在城区学校的后进生中“流动孩子”的比例达到20.4%。

面对与城里孩子的差别,“流动孩子”还常常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既羡慕城市孩子的优越生活,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特别是当受到城里人的歧视时,他们便以破坏、报复的手段来解决自己的心理落差,如在墙壁上、桌子上乱涂乱画乱刻,甚至故意把同学的东西弄坏,以求心理平衡。

“留守孩子”的心理状况又如何呢?

采访发现,“留守孩子”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大多性格孤僻、感情脆弱、任性、散漫、自暴自弃……当长辈和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往往用出走、自杀等过激行为来回应。一些家长因为孩子不在身边,在物质上常常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不少“留守孩子”养成乱花钱、摆阔气、攀比的坏习气。有一些“留守孩子”由于远离父母,便像断了线的风筝漫无目的乱飞,特别是节假日,空荡荡的校园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回家又没有什么亲人,在无聊中走进网吧、录相厅、游戏厅,结识了一些社会不法分子。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学生由于母亲长期外出打工,而父亲又性格暴躁,经常打骂他,他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于是就与社会不法分子混到了一起,最终他在一件偷窃案中被拘留。

邵阳市于2004年对“留守孩子”推行了代管家长制经验,采访发现,凡是代管家长制推行好的学校,“留守孩子”基本不存在上述的心理问题。

几点思考

如何看待和解决“流动孩子”和“留守孩子”的心理问题呢?邵阳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刘芳说,“流动孩子”随父母进城后,由于对陌生环境有抵触意识,对熟悉环境的恋旧心理,以及对城市学生的优越意识,常常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因此学校特别班级要把爱心、友情播散在他们身上,要给“流动孩子”真正“小市民”的待遇。对于“留守孩子”,学校尤其是班主任要更多地承担起责任,来弥补孩子家庭教育的不足,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渗透到课程教育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友情、亲情,感觉父母就在他们身边。

邵阳市二中教师李京春说,要解决“流动孩子”和“留守孩子”的厌学心理,学校和家庭要互相配合。对基础差或其他原因成绩暂时落后者,学校不要用歧视的眼光而应该多鼓励,多赞赏;家长无论工作多忙都要与学校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邵阳市教育局局长莫良斌说,就如何搞好“流动孩子”和“留守孩子”的教育,邵阳市已采取了一些措施,从2004年起全市实现了对“流动孩子”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免收借读费,与城里孩子一视同仁,市教育局还把对“流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对学校的考核内容;对“留守孩子”,该市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全市推行了代管家长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师对本班“留守孩子”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学校将对“留守孩子”的管理写入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各班主任为本班“留守学生”的直接责任人,以村庄为代管范围,让教师和“留守孩子”结对,教育责任到人。学校每周末进行一次检查或抽查,确保“问题摸准,代管称职,关爱彻底”,并对“代管家长”实行评比,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孩”予以奖励,使“留守孩子”找到温暖的家。

邵阳市中小学生受援捐赠救助中心主任姚仕古说,搞好“流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使“流动孩子”放学后,不是关在家里与电视为伴,要让他们能够参加各种棋类、球类、绘画、手工等多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扩大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使“流动孩子”能迅速融入城市。

对“留守孩子”厌学流失的问题,隆回县麻团山中学教师马君说,国家要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加大农村义务阶段教育为农服务和职业技能知识的分量,使农村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外出务工、农业生产中迅速得到运用,学到知识能让他们直接受益,使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孩子”自己想学习,要上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