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知识培训是农民致富的捷径

2007-0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民进北京市委会联合课题组 我有话说

编者按:据北京市1997年第一次农业普查的数据显示,农民最喜欢的培训是参加培训班学习、农业实践中有老师指导、通过广播电视在家培训。1996年郊区农民劳动力小学文化水平的年收入为3220元,初中文化的劳动力年收入3375元,高中、中专文化的劳动

力年收入3607元,大专以上文化的劳动力年收入达到4233元。北京郊区农民受正规教育时间每增加1年,年收入水平可增加126.6元。目前,农民培训的社会化服务质量与数量还不能满足农民培训的多元化需求,供不应求和供求错位的问题日益凸现。民进专家指出,要尽快完善培训机制,为农民铺好致富的康庄大道。

“农民培训”缺乏监督机制

缺乏监督,重数量轻验收培训者往往重视培训多少人次,而对培训的效果缺乏监督机制。一旦陷入运动式的怪圈,缺少扎实可行的执行计划,缺少监督和验收,农民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尽管北京的培训机构和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基层农村的培训还比较缺乏,不同地区实施培训的情况也千差万别。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民培训没有系统性,缺乏计划性,对培训过程缺乏监管农民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培训技巧等是决定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而管理者往往忽略了对这方面的考核和监控,或者有考核但没有人去实施,或者是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和量化的参数,多种原因导致监控和考核流于形式,使培训效果不能落到实处,亟需通过一整套规范的评估方法,检验其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行政推进,重项目轻需求农民培训往往是以各种“项目”形式出现,工作围绕“项目”转,花钱盯着“项目”算。各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没有争取到“项目”的地区就只能望“项目”兴叹,直接导致部分区县农民培训缺乏力度。对抽样村的调研表明,不同村进行培训的次数差异很大,受项目实施单位意志影响比较强,多数是领导关注的地点。

相当一部分村由于比较偏远,交通不便,几乎没有培训,有些村甚至10多年没有过培训,也没有政府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在那里实施,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比较低,意识也比较落后。农民培训“项目”的分布不均使部分更需要培训的地方得不到培训,拉开了村与村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项目培训,重技能轻市场目前,农民培训主要集中在劳动技能的提高上,而忽视培养农民的市场观念和科技意识。根据培训目标不同,在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时,比如针对当地某一突出问题的培训,或者对当地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的培训,或是对当地技术辅导员的培训,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尚不足。据农民反映,培训流于形式化,不能真正起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创新“培训”,构建直补型投入机制

目前,公共财政对农村投资的倾斜力度加大,市级财政在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新增投入中,用于农村的比例不低于70%,北京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北京郊区农村的软、硬件建设有望获得快速发展,并创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途径。

创新投入方法,构建直补型投入机制可以在试点采取发放培训券(卡)等各种方式直接补贴农民,设计培训内容“菜单”,农民自主选择。直接给农民发放培训券(卡)的好处在于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可采取市场化的运作原则,实施招投标择优选择。农民根据培训满意度自主决定是否将培训券(卡)交给学校,政府部门对学校收到的培训券(卡)进行复核,确定培训补贴金额,将培训补贴直接拨付给培训单位,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培训资金被挤占和挪用的发生。

鼓励农业院校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各种农业院校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应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作为上级部门的考核指标之一。重点培训镇、乡、村基层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尤其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设置相应的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等专业课程。

发挥社会办学力量服务农民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并享受与公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同等待遇。充分发掘各类民办学校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潜力,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资金补贴。鼓励企业加强对农民工的专业技术培训,允许将其培训费用的一部分冲抵企业税收,激发企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规范和监督各类培训,防止借培训之名对农民乱收费,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资金监管部门要监督培训资金使用情况,保证每一笔资金都真正用在农民身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