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根”在文化

2007-0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孔辉 我有话说


郭孔辉汽车设计研究专家。1935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现为吉林大学教授。我国汽车轮胎力学、汽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科技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开拓者和带头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汽车工业的成绩与思考

200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超过560万辆,其中轿车300万辆,产值超过1万亿元。近几年,我国汽车产销量更是以平均每年12%至15%的速度增长,已经可以生产世界先进水平的轿车。这样的数字让很多人感到满意。但是,在为纵向比较感到兴奋时,横向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和总结。

当我国的红旗、上海牌轿车在全国各地奔跑时,日本的轿车产业刚刚出世,还在医治“软骨病”(操纵不稳定);韩国汽车工业的自主研发比我国晚15年,但现在韩国汽车的出口量超过100万辆,还到美欧办厂,成为汽车工业强国。再回头看看我国的汽车工业:1953年建厂,1956年投产后形成年产3万辆中卡的能力,1958年起自主研发红旗、上海牌轿车;如今,比我们晚起步十几年的韩国汽车工业已经远远走在了我们前头;在被确定为支柱产业后的18年里,我国汽车工业竟然没有生产出一辆自主品牌的轿车!

中国汽车市场的特殊文化现象

中国汽车市场存在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例如,相对于两厢车而言,国人更青睐三厢车,从前几年北京、上海等地不容许“小车”上路的规定也能看出些许对“小车”的歧视。让外国人感到奇怪是,还不太富裕的中国似乎是“奔驰”最多的国家,而在“土财主”多的乡镇,“宝马”也很多。国人对高档车的青睐给国外汽车界一个深刻的印象――上千万元的车最好到中国去展销。

一位汽车生产厂家的老总说:“夏利、威乐如果贴上丰田标记,可多卖30%以上的价钱,不少人买了‘威乐’,就把一汽的标牌起掉,买个丰田的标牌贴上。”韩国正好相反:韩国的百姓都主动支持国产车,连韩国影星金喜善访华都提出乘坐韩国产汽车的要求。在政府采购方面,国内外也有很大不同:发达国家规定政府采购必须买本国产品,因为那是纳税人的钱;而我国列入政府采购清单的汽车不是进口品牌,就是在国内生产的外国品牌。最近,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节约型社会,国内开始提倡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意识也开始增强。

汽车产业发展纷争的文化背景

为什么发展中的中国崇尚豪华大车,而发达的欧洲和日本却盛行小车?因为国人觉得只有三厢车才是真正的“轿车”,才有派头,够排场。“轿子文化”中国自古有之,古代乘车制度等级森严,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达官贵人都将车的大小和马的数量视为身份的标志。看来,盲目崇尚大车是千百年来封建文化中“等级”、“尊卑”观念的残余。

为什么看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就觉得我们压根儿不行?为什么会安心维持受外方控制的合资局面,而只是被动地期望洋人发善心、搞“双赢”?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落后挨打、受人奴役的结果,使我们丧失了竞争的志气和勇气。通过购买国外公司搞自主品牌固然是一种途径,但归根结底还要立足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不致力于迅速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购买再多的外国公司也无济于事。

在总结历史经验、讨论未来发展道路时,有人不愿分清是非,担心探讨以往的不足或缺点会否定成绩,其实也是“爱面子”文化在作怪,这只能模糊我们前进的方向,殊不知如果没有对汽车行业发展道路的争论,就没有今天对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认识,更谈不上实践;还有一类人热衷于“和稀泥”,对争论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可谓对孔夫子“中庸之道”的歪曲理解。

中国汽车产业需要自主创新

许多人认为,中国不需要搞“民族品牌”、“自主发展”,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的跨国流动已是常态,企业的归属取决于资本,谁买了就归谁。今后都分不清是哪一国的工业了,当然也就无所谓什么中国汽车工业啦”。还有人认为,中国不存在当年日本、韩国自主发展的条件,只能成为“汽车制造大国”,“如今我们应该走南美道路,而不该不切实际地追求步日韩后尘”。这些论调只会让中国的汽车工业陷入不断合资的怪圈。

我们真的只能走南美之路,就不能学点儿韩国精神?如果当初不是在困难时期长志气,搞了“两弹一星”,大概我们如今的处境就同伊朗一样,由美国决定是否允许进行铀浓缩活动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给了我们创新的经验,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奋发图强的文化氛围下激发创造潜力。后来几十年的发展经验证明:凡是能方便地引进合资的工业,我们的技术能力都相对不行,比如汽车、民用飞机;凡是不能随便引进合资的产业,我们反而比较领先,比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

弘扬自主创新文化应兼收并蓄

严复说:“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重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尊王,而西人隆民……”但是,严复忘了说“国人重面子,西人重目标”。

为什么一些大国企不容易“三结合”,放不下架子?因为承认了“三结合”的贡献后,大企业的“脸”往哪儿搁?于是,一些大国企养成了“眼睛向外”的习惯,总是希望依靠“友邦”来对付国内竞争。有人说,中国人喜好“窝里斗”,“一个中国人是龙,一群中国人是虫”,并非没有依据。

以上这些都是不良文化沉积后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人们头脑中的体现。汽车的自主创新正是要从扬弃这些封建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开始!

一些人认为汽车是巨投入、高技术、大产出的商品,开发起来很难,还是尽量依靠洋人为妙。诚然,汽车是一种由上万件复杂零部件组成的高技术产品,开发难度比零部件数目较少、较简单的产品要大得多,但只要中国十几亿人众志成城,开发自主品牌的汽车即使有上万个难关,被十几亿“一除”都不是问题。1958年我国第一辆红旗车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还不是“先做微分后做积分”,各家都把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微分单元”做得精益求精,再用心集成“积分”,最终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奇迹。

在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中,有许多精华,也有少量糟粕。我们应该弘扬精华,淘汰糟粕。其中,弘扬创新文化应兼收并蓄,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例如,在汽车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德国和日本精益求精的精神,学习美国追求领先、不断创新的精神,学习韩国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汽车工业的许多问题“根”在文化,只有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吸取各民族文化的有益养分,才能凝炼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的汽车文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