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生:青春飞扬黑土地

2007-03-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苗家生 通讯员 张英 我有话说

大连大学毕业生毛辛阳,在校期间是学生会主席。毕业时,他可以选择留校任教,也可以选择到银行从事金融工作,可他说:“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我愿意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正是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将毛辛阳推到了盐场新村党委副书记的位置。从接待上访到调解矛盾,从文体活动到组织乡村大集,农村广阔的天地成了他青春飞扬

的天空,使他这个文静的书生很快就成为一名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相继实施,辽宁已有近万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热血青年,唱着“好儿女志在四方”的歌曲,背起行囊到基层、到辽西北地区的10个贫困县,去放飞他们的梦想,在黑土地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幅度连续3年超过20%,2005年比2004年增长30%,2006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7万人左右,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近30%左右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刚一“起车”就“熄火”。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有政策问题,也有观念因素,辽宁的决策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统计显示,辽宁共有14个地级市,其中大连和沈阳是人才消费大户,吸引了求职者当中的77%,而铁岭、阜新、朝阳等辽西北地区却只能望梅止渴。鼓励大学生“反弹琵琶”,到经济欠发达的辽西北求职择业,既能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又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据此,辽宁及时推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70多条优惠政策,在户籍管理、税费减免、贷款担保、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吃下了“定心丸”。为了鼓励、支持大学生扎根辽西北,破解制约志愿者扎根辽西北的编制瓶颈,省里规定对于具有学士学位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不管是否有岗位编制,各县应予以妥善安置;有空编的事业单位要优先安排申请扎根辽西北的大学生志愿者。对到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创业的,经过税务机关批准,三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大连市为解决面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对毕业生在人事、档案、户籍管理、补贴发放等方面给予优惠。在北三市和长海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5年,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县两级财政各半代为偿还;在县乡党政机关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安排一定比例的招考计划用于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在北三市和长海县工作两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优先推荐。

朝阳县宣传部副部长武国航告诉记者,这些规定对志愿者尤其是想扎根辽西北的志愿者是个难得的机遇,对基层来说,是久盼的福音。基层缺人才,但更缺的是吸引、留住人才的政策。有了这些政策,就像给我们栽了棵梧桐树一样,吸引来了众多的西飞“孔雀”。

如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唱响了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的主旋律。目前已有7381名迈出校门的大学生走向农村,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主任助理等,成为适应发展的“领导人”、应用科技的“明白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毕业于大连民族学院的康圣杰,没有选择在大城市寻找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而是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选择了到基层乡镇锻炼。两年前,刚从学校毕业的康圣杰第一次踏入他所支教的西丰县陶然乡中心小学时,当地的一位领导这样告诉他说:“在这里,不管你工作干得好不好,只要你能把工作做完就是成功的。”两年过去了,康圣杰不仅如期完成了支教工作,而且还获得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评价。他说:“人生的梦想无论多么美丽,都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我自豪,我的青春价值在基层实现了!”

辽宁省最西部的建昌县18个偏远中学就有150名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分别来自省内各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有来自湖北、河北等外省的,也有省内各地的。王营子乡初中离县城50公里,15名志愿者住在五间旧瓦房里,条件非常艰苦,但大家没有一个人叫苦。学校里的好多教具都是志愿者们亲自动手做的。为了搞好学校的图书馆建设,来自抚顺市的刘楠从家里陆续背来了1000多册书;张立是学校的文艺骨干,为了让乡里的孩子也能学到高雅的音乐,自费买了一架钢琴作为教具;姜浩家在大连,女朋友也在大连,来到建昌工作后,女友家便不同意女儿和他处对象。面对抉择,他没有退缩。女友为了让他安心在基层工作,给家里写了一张字条,不远千里“私奔”到建昌,和姜浩举行了简朴的结婚仪式。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