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辽西:见证亿万年前的鸟语花香

2007-03-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毕玉才 苗家生 我有话说

3月22日零时,好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发表论文,披露辽西热河生物群又添新品种――滑翔蜥蜴。沈阳师范大学辽西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程绍利告诉记者,滑翔蜥蜴的发现,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是蜥蜴长达两亿多年演化历史中唯一能够滑翔的化石物种,同时也说明白垩纪早期辽西地区的气候环境与我国

南方和东南亚一带较为相似,属于热带丛林性区域。这为我们研究物种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实证。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辽宁西部这块西起葫芦岛建昌,横跨锦州、朝阳,东到阜新的方圆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断地有石破天惊的消息传来,孔子鸟、长羽毛的恐龙以及辽西古果化石次第发现。学者们都说,辽西,是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

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在如此关键的时间,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落。――美国恐龙与古鸟类学家奥斯德姆

科学研究表明:一亿二千多万年前,辽西及周边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淡水湖泊纵横交错,鱼游浅底,鸟翔天空,恐龙猬集。与此同时,该地区火山频繁喷发,有毒气体有害烟尘弥漫,导致鸟类、鱼类及带毛的恐龙等远古生物非正常集群死亡,而后被大量的火山灰迅速掩埋,因而造就了辽西这个“史前的庞贝城”。

早在1863年,曾经发现了中国大熊猫的法国神父戴维来到辽西凌源,搜集到许多鱼化石,转交给法国鱼类专家索瓦士,1880年索瓦士用戴维的名字给这一新种命名。21年后,英国著名的鱼类学家伍德华将这种鱼归入到狼鳍鱼属。1928年,北京大学教授、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在他撰写的《中国地质学》里,将当时隶属于热河省的凌源一带含狼鳍鱼的地层命名为“热河系”地层。1962年,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顾知微院士,发展和完善了葛利普的观点,把含有“狼鳍鱼”、“东方叶肢介”和“三尾拟蜉蝣”为代表的化石群,通称为“热河生物群”,一直延续至今。

据长期从事化石研究和报道的《朝阳日报》记者张万连介绍:虽然100年来辽西化石出土不断,但真正“石破天惊”引起世界轰动,却源于一次农民打井。1973年3月,当时的朝阳县胜利公社黄花沟生产队打井,一炮崩出一块紫红色的骨状石头,细心的农民阎志有把它打上包裹,邮到了中国科学院。不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就来到了胜利乡,确认这种恐龙化石标本属于新种鹦鹉嘴恐龙。从此,阎志有就成了当地有名的“龙谜”,农闲时节,漫山遍野找化石。终于在1987年,他发现了辽西地区的第一块鸟类化石――“三塔中国鸟”。

其后,辽西化石发现连绵不断,一次又一次震惊了世界,孔子鸟、中华龙鸟、张和兽、辽宁古果等相继问世,四合屯、上河首、大王杖子、菠罗赤这些过去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名,频频在世界顶级科学刊物上亮相。

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鸟类化石是1861年发现于德国索伦霍芬地区的始祖鸟化石。始祖鸟不会飞,而辽西的孔子鸟已有了初步的飞行能力,因而被称为“世界上最早会飞的鸟”。始祖鸟140年来在世界上只发现了7件化石,而孔子鸟的发现经常是在十几平方米的层面上就有两三只、三五只或八九只,最多曾在15平方米的层面上发现了12只。有一次,科学家去北票地区考察,问几个正在聊天的妇女当地有没有化石,妇女答没有,可是眼尖的科学家突然从妇女身后的一个大门礅上,发现了上亿年前的恐龙脚印。辽西化石不仅种类繁多,保存的完好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许多鸟类和恐龙除了骨骼等硬体部分保存完整外,还完整地保存了羽毛、毛状皮肤衍生物、皮肤印痕等结构。一些恐龙甚至保留了胃部食物残留物、胃石及卵。

在解决演化的世纪悬案(鸟类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现代哺乳动物的起源、昆虫与开花植物共同演化)方面,辽西化石无疑是一扇窥视大自然奥秘的天窗。――台湾台中博物馆程延年博士

在辽西灿若群星的古生物化石发现中,早期鸟类的发现最为亮丽,它打破了100多年来始祖鸟在鸟类起源研究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美国古鸟类学家马丁说:“我们对早期鸟类演化的了解,真正革命性的变化发生在中国最近的5年……它们的出现改写了鸟类进化的历史。”而那些带毛恐龙的发现使得更多科学家相信,鸟类是由那些恒温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进化而来。这也就是说: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恐龙并没有灭绝,有一支已经变成了鸟儿,正在我们的头上飞。除此而外,热河生物群还首次发现了真正会飞的“恐龙”,为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说,并经历了一段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有鲜花装点的世界是美丽的,然而世界上最早的花开在哪里?出土于北票地区距今约1.2亿年的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果,清晰地显示了胚珠(种子)为心皮包藏这一被子植物的典型特征,无可争辩地被国际古植物学家认定为“迄今首次发现的有确切证据的世界最早的花”。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并在封面上刊登了这株“世界最早的花”的化石照片。

辽宁省化石保护管理局局长赵毅宾说,自20世纪20年代葛利普提出“热河动物群”概念以来,辽西陆续发现了一批脊椎动物化石,如北票鲟、满洲龟、矢部龙、鹦鹉嘴龙以及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又发现了恐龙、鸟、鱼、两栖、爬行、昆虫、植物等共二十几个门类。

2006年,发现于辽西朝阳的世界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中华古果、最早的不会飞的鸟――原始祖鸟、最早的新角龙类恐龙――辽宁角龙、保存最完整的长羽毛的恐龙化石――千禧中国鸟龙化石,一同进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创下了吉尼斯中的“吉尼斯”。

朝阳化石产地是热河生物群的典型剖面,这里保存着各类精彩的震惊世界的化石,能有机会来朝阳,我深感幸福。――日本古生物学家真锅真博士

四合,辽宁西部一个默默无闻的偏僻村庄,然而,因为飞出了距今1.25亿年的孔子鸟和中华龙鸟等诸多化石,小村庄成了众多古生物学家梦寐以求顶礼膜拜的地方。

2006年6月中旬,被誉为古生物学界“奥林匹克盛会”的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名古生物学家专程来到辽西考察。驻足在500平方米的地质剖面保护长廊里,面对着20只鸟化石和4只小型恐龙化石活灵活现地原地保存在地质剖面上,见多识广的科学家们个个神情肃穆,日本古生物学家真锅真博士双手合十,连说:“我真幸福。”

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幸福”的感觉,辽宁陆续开始了一系列地质公园、化石博物馆等科普场馆建设。2006年底,锦州市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开馆。300多块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在声、光、电以及高科技幻像的配合下,仿佛把游人带回到远古的侏罗纪。该馆有四件“镇馆之宝”:未定名的高达1.4米、长2.2米的带毛恐龙,上过美国《科学》杂志封面的獭型狸尾兽化石,部分边缘未完全暴露、蛋中包含着胚胎骨架的翼龙胚胎以及崔氏北方翼龙,个个都是绝世珍版。

创建于1994年的义县宜州化石馆目前馆藏化石近万件,展出精品200多件,主要有目前发现的辽宁省最大一块恐龙化石――杨氏锦州龙、孔子鸟、世界罕见的带皮肤印痕的鹦鹉嘴龙、细小矢部龙、大型蜥脚类恐龙颈椎……

规划占地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核心区207平方公里的朝阳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据了解,朝阳国家地质公园划分为上河首、北票、凌源三个园区及凤凰山地质遗迹景观区四部分。目前,核心区上河首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主体工程接近尾声,四合屯景区已基本成形,并对游人开放。义县引进德国资金建设的地质公园前期资金已到位,省国土资源厅与沈阳师范大学合建的辽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不日也将开工。届时,游客们到辽宁来,由西向东逶迤而行,便仿佛置身于亿万年前的时空隧道,体味远古的鸟语花香……图片说明:

世界上第一只会飞的鸟――孔子鸟化石及复原图。(资料照片)

世界上第一朵花――辽宁古果化石。(资料照片)

2006年沈阳世园会展出的辽西化石。(新华社记者任勇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