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七、在新中国茁壮成长

2007-03-3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军队剧作家沈西蒙、导演漠雁和吕兴臣三人将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改编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诞生,为戏剧艺术

获得大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中国话剧艺术也来到了它的茁壮成长期。这其中有老剧作家的新作,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的《胆剑篇》、《王昭君》,尤其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茶馆》、《龙须沟》等作品,成为中国当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当时的剧目中有两类成绩十分突出,一是表现刚刚过去的那场艰苦卓绝革命战争的作品,如《战斗里成长》、《万水千山》、《红色风暴》、《八一风暴》、《红旗谱》等;二是表现新生活的作品,如《丰收之后》、《青松岭》、《枯木逢春》、《布谷鸟又叫了》、《年青的一代》、《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以及各地众多的话剧院团在国家的扶持下建立起来,开始了战争年代没有条件实现的正规舞台艺术探索。它们各自在成长过程中培育了独特的演出风格与舞台品格,积累了自己的保留剧目,其中一些成为代表性的国家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成就引人注目,成熟导演焦菊隐与优秀演员于是之等人的最佳人才组合,以及与著名剧作家老舍、郭沫若、曹禺等人的合作,使得它在舞台上连创辉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体系被大力引荐到中国,成为指导中国戏剧院校教学和戏剧院团演出的系统方法。由此,中国话剧人才受到了国际一流水准的训练,舞台实践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一批成功的导演和演员涌现出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