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二、从舶来品到本土艺术

2007-03-3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国话剧导演制度的创立者洪深

    一九二四年五月,《少奶奶的扇

子》公演,该剧是洪深根据王尔德的四幕剧《温德米特夫人的扇子》改编导演。

以1920年上海新舞台上演肖伯纳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和民众戏剧社的成立为标记,话剧正式走上了中国舞台。20年代初期北京、上海学生“爱美戏剧”(非职业戏剧)和中期北京“国剧运动”的兴起,即是为了对抗商业演剧而体现真正的戏剧艺术精神。一些赴欧美和日本的留学生回国,开始在中国推行真正的欧美戏剧样式和演出方法。田汉、洪深、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张彭春等人都为中国早期话剧舞台艺术的奠定作出了贡献。1924年洪深为上海戏剧协社执导《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成功,标志着中国话剧舞台艺术走向成熟,也由此确立了话剧的专职导演和正规排演制度。

1918年《新青年》杂志4卷6期推出了“易卜生专号”,新文化派的旗手胡适专门在上面撰文《易卜生主义》,鼓吹和推崇易卜生的精神,在文学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1922年洪深留美回国,在轮船上有人问他:你是要做一个红戏子呢,还是要做莎士比亚?他回答说:我要做易卜生。无独有偶,同年田汉留日回国时,也说了类似的话,他说:我要做中国未来的易卜生。由此可见,易卜生式写实戏剧对于中国话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话剧原本是西方舶来品,英语名为Drama,最初中文译名曾用过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名称。1928年洪深提议将其定名为话剧,以与西方歌剧(Opera)、舞剧(DanceTheater)相区别,得到公认,从此沿用下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