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时刻抱一颗清醒而敏感的心

2007-04-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海龙 我有话说

  据报道,最近浙江省百名市、县(市、区)委书记蹲点调研活动正式启动。该省被列为蹲点调研试点单位的富阳、平湖、永康、常山、临海等5个县(市)委的书记,已经先后抵达相关基层。有的书记表示,在调研中既听到“赞扬声”又听到“怨声”,听到了平时听不到的意见;有的则更深刻地体会到,老百姓提到的每一件事情,看似

“小事”,但其实都是“大事”,都需要努力解决好。

县委书记下到村里来,走到村民中去,和群众面对面,察民情、听民意,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从报道反映的初步效果看,此次调研活动既达到了“问计于民、问计于基层”的目的,又改善并加深了干群关系,其中的若干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并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形成一定的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很早就说过的话。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也常常将之挂在嘴边,但从他们的实际行动看,却又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不必讳言,现在有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满足于那种众星拱月、前呼后拥的感觉,对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漠不关心,这就谈不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了。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告诫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公仆意识”就意味着,领导干部要始终端正态度、放下身段,倾听群众的“闲言碎语”,关心百姓的“油盐酱醋”。古人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公仆应该时刻有这样的“疑”,时刻抱一颗清醒而敏感的心,从点滴小事之中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若没有和百姓的亲密接触,是难以实现的。熟悉了解国情、社情、民意,是保障政策有效性的基本条件。生活中可以发现,有的地方推出某项政策立意不可谓不高,有关部门贯彻起来也不遗余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政策制定者缺少深入的调研,不作通盘的考虑,结果政策出来,效果不佳,事倍功半。就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的整个过程而言,没有任何间隙可以脱离民情、民意而能有效实现政策目标。一旦离开了基层、抛开了民众,制定和执行政策就会走样变形。所以,要想政策扎根,取得实效,领导干部首先就得一头扎到民众中去,从那里找到决策的根据。

领导干部到基层去,这是党历来大力倡导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只有领导干部下去的机会多了、了解的情况多了,才能使问题解决得好。因而,领导干部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中,务必少一些可有可无的应酬,多一些势在必行的基层调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