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给智慧以燃放的空间

2007-04-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丰捷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多次强调加强自主创新。高校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摇篮。清华大学多年来推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他们的创新教育本身就创意十足,能给我们以宝贵的启示。

创新是什么?“创新是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创

新就在我们身边。”这是清华人的回答。

阳春三月,处处洋溢创新激情的清华园又多了一道创新的“风景”――四人一席的小方桌,轻松的氛围,清华科技园阳光餐厅“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计划”的第一课上,100多位怀揣创业梦想的清华学子在专家的讲解中,开始了迈向创业的第一步。这是清华首次把具有10年历史的创业大赛与课程结合起来,并以清华科技园为实践平台,成功推出创新与创业课程。

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因材施教、名师上讲台、加强实践教育――多年来,清华成功推行了多项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并取得显著效果。近来,以培养大批拔尖人才为己任的清华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连出“重拳”,令人瞩目。

课程建设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获得清华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开设的“未来企业家之路”课程第一名的CoolBar团队,在“第二届中国商业计划书大赛”中,作为唯一一支由在校学生组成的团队登上了冠军宝座,这使清华大学创新与创业系列课程建设初见成效。清华经管学院教授高建总结说,创业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系列创新与创业课程正是希望通过独特的授课方式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实现提供机会和一定条件。

在美国哈佛、斯坦福、MIT等知名高校,完善的创新与创业课程体系生长出了如Google、Yahoo、SUN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而在国内,这一课程建设仍显薄弱。

目前,在清华13门创新与创业系列课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未来企业家之路”,吸引了全校28个院系的学生。担纲课程主讲的教师既有风险投资家、创业成功者代表,也有微软、清华科技园等企业高管,还包括科技部等部委高层官员。在这样的课堂上,从政策到专业知识到实践经验一应俱全,而授课者的自身经历及与他们面对面的机会,更是学生受益无穷的财富。

“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计划”课程则采用国际创业教育中最佳的授课方式――互动式、参与式和体验式。课程配备了11位创业导师,学生可自行选择,并将不断得到创业导师在创意、团队合作、创业计划等方面的指导,还将参观创业导师所在企业,理解创业过程的实际问题和经验。“这门课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执行力和合作力。在整个课程中提倡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专业精神。”高建说。

仍然在三月,一门在全国高校中首开先河的课在清华园开讲――“实验室科研探究”。让本科生在名师的引领下感受科研,这是清华探索新型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又一重要举措。

“我想知道如何做科学研究,这门课给我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化工系一位大二女生选择了六个院系的相关教学单元,她对这门全新的课程充满期待。按照学校的安排,这门课在清华全校筛选出22个院系的52个国家实验室,组织学生轮流到相关教学单元实验室,由高水平教师进行现场教学,以科普语言和直观形式全方位展示科研过程。

    “这门课把不同老师、科研成果集结在一起,学生自由参与其中,不仅让学生学会科研项目是如何提出的、做出的以及如何解决的,更教给学生做科研的过程和思路。”清华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傅水根教授深谙其中要义。“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负责该课程组织工作的卢达溶教授说,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更能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走在科学探索的大路上

胡剑,清华大学物理系天体物理研究中心2002级博士生。2006年,这位26岁的年轻人刚刚开始的科学之路已是硕果累累――在导师指导下一直执著于高能天体物理学的研究的他,已发表4篇SCI论文,3篇国际会议论文,并以出色的研究工作获得该年由德国和瑞士两国驻华使馆共同颁发的“爱因斯坦奖”,还有清华给予学生的最高荣誉――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谈及成绩,胡剑强调了两点:一是导师科研精神的言传身教,二是清华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参加高水平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

支持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部分――支持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博士生自主创新等多种举措,使越来越多的清华研究生有更好的条件提升科研素养,拥有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

清华大学物理系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每年都要举行研究生主办、研究生主讲的学术会议,胡剑是会议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在导师的推荐和学校的资助下,胡剑和他的同学能够有机会参加在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地召开的学术会议或者是短期交流访问,向国际同行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国际一流学者就天体物理的前沿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

从2001年起,清华专门设立了“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基金”,资助博士生走出国门,参加所在领域的国际会议,2001-2006年间,以各种方式获得资助、出席国际会议的研究生超过1000人次,其中376名博士生在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学术会议上一展风采;清华还为支持博士生创新设立了专项创新基金,“十五”期间共有92项课题获得资助。

此外,清华还注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锻炼中提高科研素养。在重大项目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ERNET2(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科研攻关中,就有124名清华研究生的贡献。如,计算机系的博士生任罡在导师吴建平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了“真实IPv6源地址网络寻址体系结构”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被定为该项目4大创新成果之一。

“作为一名普通的博士生,导师安排我参与到CERNET2这样大的项目中,使我的科研工作能够和国家的重大项目相结合,和大网的实际运行相结合,和国际标准化的前沿工作相结合,给了我非常难得的机会。”

国际化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清华力学系2002级博士生徐志平,在导师的引领下曾先后3次到德国马科斯布朗金属研究所和香港大学做短期学术研究。“我们正在做的纳米机械电子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国际上的前沿问题,这样的研究方式对我了解国际上的研究动态和拓展学术视野非常有好处,他们的一些研究方法对我也很有启发。”在清华,像徐志平这样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就有机会到国(境)外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生还有很多。2001-2006年,在导师与国外教授的科研合作基础上,清华共派出研究生2869人次出国、出境开展长期和短期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海外学者走上清华的讲台,让清华研究生得以体验国际先进教学模式。1997年清华设立了“优秀留美学者赴清华讲学”计划,2002年调整为“海外学者短期讲学计划”,并正式列入研究生课程体系,2002-2006年,清华共聘请100余位海外学者开设了125门短期课程。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将他们的研究专长和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带上讲堂,也使清华学生有机会了解国外研究生教学的情况,感受国(境)外优秀的研究生教学模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