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漫谈

2007-04-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卜照晶 我有话说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也是当前中外历史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国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讨起步较晚,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诸如什么是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认识与历史哲学、一般认识论的关系等问题,

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考察。就历史学科本身的发展来说,历史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历史学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因而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历史认识及其特征。要回答什么是历史认识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界定“历史”一词的涵义。从广义上说,历史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历史的主要特性就是其过去性。已经逝去的历史过程、现象、事件和人物既是不可改变的,又是不能重现的。所谓历史认识是指一个时代的人对于过去的、存在于他们之前的人类社会的认识,是属于间接的反思性的认识。历史认识的这种间接性,决定了其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能直接面对面地观察与研究,必须通过认识中介才能沟通。这样,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质就成为历史认识中的三要素。历史认识的主要特征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中介,不断揭示客体,朝着历史认识的目标永无休止地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认识这个概念有些类似数学中的极限概念,无限趋近于某一目标数值但永远也不等于这一目标数值。概括起来说,历史认识具有间接性、相对性和时代性等一系列特征。

说历史认识具有间接性、相对性,这是因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们认识和研究历史,限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和所凭借的中介质――史料的主观性,使得历史认识终极目标的实现变得相对遥远。所以列宁曾指出:“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应该指出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存在和历史客体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被主体认识的历史客体是具有多重主观性的历史记录和历史认识的产物,而历史存在是从历史客体抽象出来的历史认识永远也达不到的极限。但目前学界常常把这两个概念混用,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是可以的,或者说是可以理解的。

历史认识还具有时代性。随着不同时代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产生,人们就需要用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构建新的历史认识。正如波普在《历史有意义吗?》一文中所说:“既然每一代都有它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因而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观点,那么每一代就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看待历史和重新解释历史,因而这种方式是前代之不足的……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每一代都有权来作出自己的解释。”由于历史研究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必然要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渗透到历史认识中,对历史客体作出新的分析和认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重新认识历史客体,而这只有通过对史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才能实现。应该指出,虽然波普的这段话在认识论上有一定意义,但其中所包含的否定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观点则是错误的,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及其相关问题。从历史学产生开始,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就伴随始终。在西方,许多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是否认历史认识具有客观性的。其关键问题在于对“客观性”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异。对此,英国学者普鲁姆在其《人文科学中的危机》一书中曾指出:“当代史学家被钉在了两难推理的十字架上,他必须作为科学进行活动,虽然历史的客观性是不可能存在的。他的作品除了对于他自己,也许还有用同样的规则进行游戏的其他历史学家或者像他一样思维和感觉的同龄人之外,不可能有任何普遍性。”自历史认识论出现后,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仍一直困扰着中外史学界和历史哲学界。

我们认为,认识的客观性是指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和揭示外在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主体认识与客体对象高度符合的产物;是指历史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可进行能动反映――即主体借助中介创造性地复原历史客体,并在复原客体的基础上,达到对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历史认识的终极目的。这里我们用了“高度符合”而非“符合”这一提法,就是要说明认识(包括历史认识)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

讨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首先必须肯定人类历史的客观性和可知性。西方许多学者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只是一系列不具有客观性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是不可知的,因而否定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历史亦是如此。人类历史的本质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的。人类历史的这种客观性(即客观实在性),使人们把握其运动和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性成为可能。有些学者之所以否认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还在于他们误解了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尽管历史认识由于受到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间接性的影响,从而阻碍和制约认识主体对客体作出合理的解释,而且这种历史认识从过程到结果都是主观的,但人们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并不缺乏客观性的合理内核。个人在各种理论基础知识上的差异,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认识客观性程度的高低。尽管有些人的认识是肤浅的、经验性的,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人们认识的客观性。历史认识与自然科学认识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被认识的历史客体中更容易渗透着认识主体的思想意识。由于历史认识中主体性的渗透,使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从形式到内容也都呈现出主观性。这样,历史认识的主体性渗透,给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的检验就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这并不是说,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不能被检验;恰恰相反,由于历史认识的特殊性,就使得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的检验只能在社会现实中得以实现。总之,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并没有使历史学失掉它的科学性。相反,一般科学所具有的客观性、规律性和真理性等特征,历史学全都具备,也就是说历史不是艺术而是真正的科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