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动”起来的课堂更有生机

2007-04-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董迅石 我有话说

玻璃墙内,各种颜色的图片折射出强烈的立体感;没有接水管的自来水龙头,却在源源不断地流水;一个螺旋形的空心柱,把龙卷风的形成过程模拟得惟妙惟肖……走进淮阴工学院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犹如进入了一个未来科幻世界。作为一所只有7年本科办学经验的年轻院校,淮阴工学院放大优势,用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让书本上

的知识动起来,深受学生欢迎。

培养“文武双全”的学生

在2000年正式招收本科生之前,淮阴工学院是一所专科院校。面对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淮阴工学院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以前培养的都是专科生,只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而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培养,升为本科以后,不少老师都一时转变不过观念来。如果还是‘换汤不换药’地用专科的模式去培养本科生,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回想起7年前的本科教学改革,院长章跃依然感慨不已。

为了明确办学思路,淮阴工学院由党委书记苏金必亲自挂帅,在全校范围内多次组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讨论会、报告会,就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特色、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学习研讨,最终确立了“大实践观”,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我们有注重实践的传统优势,如果再加强理论知识的打造,扬长‘补’短,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文武双全’。”淮阴工学院主管教学的王保林副院长这样告诉记者。

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说起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章跃院长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即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以第一、第二课堂两大平台为支撑,建设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形成实验实习、设计与论文、技能与竞赛、社会实践四大实践教学模块。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淮阴工学院把实验室建设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社会工作实验室、车辆工程实验室……一个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冒”了出来。从2000年组建本科院校到2004年底,该校的教学科研设备已达5000多万元,能开出800多个实验项目,建设力度前所未有。

在记者走访的几个实验室中,到处都有学生忙碌的身影。学生们说实验室让他们“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笑称实验室成了他们打发业余时间的最好去处。

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加自主,淮阴工学院推进了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学生可以根据实验室提供的条件,有选择地预约登记上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等特点来选择实验内容和实践。“不再是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固定实验,而是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喜欢的实验”,这成了该校学生爱上实践课的一大理由。

教授到企业找“米”下“锅”

“学校里的实验室是小实践,把学生放到企业、放到工厂中去锻炼才是大实践”,本着这样的理念,淮阴工学院鼓励教师带着学生进企业,由师生共同组成工作团队,在帮助企业创新、创优、创业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就业能力。

2006年12月,淮阴工学院正式启动了“百名教授进企业”活动,教授与企业、地方联合,主动找“米”下“锅”,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学科专业建设服务,更为学生的“大实践”服务,一举三得。该活动开展以来,淮阴工学院的老师已承担了淮安市21个工业项目、12个社会发展项目、4个农业项目的研发工作,为学生的实践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该校建工系的多名教授、副教授在当地的生产基地建立起了“第二课堂”,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城市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内容,使得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大为提高。在淮安市规划局实习的2007届毕业生周云玉、陶红梅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淮阴区吴集镇带商铺住宅的设计,学生高封镇的设计作品被淮安市机关幼儿园采纳,以此为设计方案的一幢综合楼将拔地而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