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强“三风”建设 提高育人质量

2007-04-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赛云秀 我有话说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与机关管理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的“作风”建设,既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氛围的体现,也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本身。因此,大力加强“学风”、“教风”和

“作风”建设,进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三风”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

(一)“三风”体现了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和办学理念。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大学文化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构成的。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最高表现,而大学风气则是大学文化的集中反映。大学精神体现在办学传统、办学理念以及长期形成的校风之中。学风、教风和工作作风是校风的重要体现。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校逐步形成了“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办学传统”和“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忠诚进取,精工博艺”,体现了多年来学校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精益求精;记录着学校为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发展、创新历程。办学传统业已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支柱。校训中的“敦德”体现在学风上是“德才兼备”,体现在教风上是“以德施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在工作作风上是坚守职业道德、“常修为政之德”。“励学”表述了大学第一位的是“学”,“知行相长”则是从“知”与“行”的关系入手,对求真与创新的过程从哲学的高度进行了阐述,“知”、“行”互动,达到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三风”既是大学精神的构成因子,也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并且同求真、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二)“三风”反映大学的文化氛围,对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素质提升产生巨大影响。

先哲云:“风以化人”。“三风”对一所学校潜移默化的熏陶浸染、激励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人是文化的载体,“三风”建设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和服务人员。

一流的学风,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成绩良好上。大学生应该以学为主,全面发展。学习态度端正,就是要求学生以学习为中心,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重视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学习目的明确,主要体现在青年学生要坚定报国之志,自觉地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学习成绩良好,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的综合反映,是成才的基础。

一流的教风,主要体现在教师人格的感召力、学术影响力、道德文章堪为师表上,并且体现在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风范和娴熟的业务能力上。先进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尚的师德风范则体现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师德,不断提高学术道德修养,严谨治学,以高尚的情操、丰富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娴熟的业务能力,是教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优秀品格的重要体现。

一流的工作作风,体现在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的宗旨意识上,体现在对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继承和发展上,体现在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开展工作上;体现在不断创新、敬业爱岗、廉洁自律、一身正气上;体现在领导干部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上;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

“三风”建设关乎学校的发展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风的主要体现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构成教风的主要内容,并对学风产生直接的影响。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学生成长的一种催化剂。教风不立,学风何以树;教风不端,学风何以正?管理与服务工作渗透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机关管理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的工作作风必然会影响大学的文化氛围。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方面,三者的作用与侧重点是不同的。学风建设是核心。学风是立校之本,是质量之基,优良的学风是创新的保证。学生的理想信念、知识基础、学习动机、择业观念和家庭状况等直接影响其学习心理和行为的养成,良好的学风主要源于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受与学生直接相关的管理与服务部门工作作风等的影响和制约。加强学风建设,需要同时从学生、教师和机关管理人员与后勤保障人员入手。教风建设是主导。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风是学风建设的先导,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学风的优劣,是以教授的风格为转移的。好的教风滋生、培养勤奋刻苦、脚踏实地、上进求真的良好学风,不良教风则助长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浮躁放纵的不良学风。影响教风的主要因素,除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阅历、业务水平、敬业精神与工作、生活条件等因素外,同时也与学校的相应政策以及与教师密切相关的管理与服务部门的工作作风有着重要的关联。因此,抓好教风就必须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必须从政策导向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入手。作风建设是关键。作风是校风的导向,好的作风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出好的学风,滋养好的教风。机关管理部门与后勤服务部门的工作作风,渗透在师生员工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行为往往容易成为教师与学生效仿、评论的对象,自觉不自觉地对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必须从提高干部和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管理水平入手。

总之,在“三风”建设中,人才培养是根本,学风建设是目标,教风建设是主导,工作作风建设是关键,对教风与学风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要通过“三风”来检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党委的“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这些要求和职责,从本质上讲与“三风”建设是统一的。

(一)抓住作风建设的关键点,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办学靠教师,办好学靠管理。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空间的拓展、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理念的更新,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课题。总体来说,学校的管理、服务队伍敬业爱岗,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良好运行。但是,仍然存在着创新不够,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在新形势下,不断加强和改进机关和服务部门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上狠下工夫,努力改进工作作风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求“过得去”,力求“过得硬”,为广大师生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使学校的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

我国教育历来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倡导“为人师表”。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也是人格的塑造。目前我校教师队伍总体是好的,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自强、创新、求真、严谨、敬业等优秀品格,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教风建设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在培养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上下工夫,不断加强师德及敬业精神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要合理设计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及激励措施,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规范教学工作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强教风建设、改进工作作风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当前,我校学生总体上有勤奋好学之风、有成才报国之志。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存在学习热情不高、浮躁,重专业知识学习、轻人文精神培养等问题。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风中存在的问题,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功能,重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发挥社会实践、军事训练、校园文化、校园网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的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与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相衔接,与知识传授相统一。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三风”建设是一项树人惠众的系统工程,是同“三育人”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也是党委工作的着力点。广大师生员工既是“三风”建设的对象,也是“三风”建设的主人翁,更是“三风”建设的受益者。我们要以党风带作风,作风促教风,教风育学风,把加强“三风”建设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科学管理,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系西安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