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兵的羽翼有多大

2007-04-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申进科 通讯员阎瑾 温曦东 我有话说

一个兵的羽翼有多大?空军“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团五级士官张新员展开双臂作答――在他“护翼”下,2个机种7个机型的战机,安全飞行4000多个架次,所带机组连续6年荣立集体三等功;他个人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士官”。

“专家型”新一代士兵

张新员入伍后,曾多次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原来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起初连一本薄薄的《飞机维护规程》都读不下来。教员为此断言:这样的知识底子,根本没法教!

张新员不甘心被“淘汰”。分配到部队任机械员后,他采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阶段式”学习方法,从飞机的构造、气路、油路开始,到飞机动力布局、发动机工作原理,一个系统一个系统逐个弄懂。结果,他很快成为全团第一个单放的机械员。

正在这时,部队又换新机种了。张新员勇往直前,全神贯注地听好每一堂课。改装训练结束后,他取得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第一名。

张新员从一次次被“淘汰”的危机中奋起,如今已经“脱毛换羽”:不仅取得空军第一航空学院自学考试机务工程专业的大专和空军指挥学院函授本科学历,而且成长为一名能维护2个机种7个机型战机的“专家型士官”,参与编写的《某型飞机维护规程》填补我军空白,获得全军首届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今年38岁的张新员尽管还是一个兵,但他已教出22名机械师,其中10名是师团技术骨干,1名是军区空军技术保留骨干,2名是空军技术保留骨干,还有6人走上机务大队长、专业主任等领导岗位。

自主创新不可言“小”

自主创新不可言“小”,是张新员的口头禅。为使维护的飞机能在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保持良好状态,他发明不少“小偏方”。有一次,部队刚转场到南方某机场,战机就出现“水土不服”:战机各个“活动关节”经常进水,容易生锈,性能下降。张新员经过观察和研究,用固体润滑脂代替液体润滑油进行润滑,并在每次完成润滑工作后,再在飞机易生锈的钢索、机件等地方涂上一层固体润滑脂,飞机很快就适应了当地气候。

有飞行教员向张新员反映:前舱开罩影响新飞行员操纵精力,容易发生错忘等不安全问题。张新员大胆突破单一型和机械性思维,提出改为后舱开罩的建议。他把制作的小支架固定在开罩手柄处的螺钉上,使教员在后舱通过绳索轻轻用力就能拉开暗舱罩。受张新员改进暗舱罩启发,师机关组织技术骨干研制出“某暗舱罩自动开罩装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科学”和“责任”一个也不能少

张新员常说,“我们机务人员,一手托着飞行员的生命,一手托着国家财产的安全,在履行使命中,科学精神和责任意识一个都不能少!”一次,在部队执行夜间转场任务中,张新员用解刀敲击前起落架“U”型固定座,觉得声音异常,随即用抹布进行擦洗,发现一道若有若无的细小油痕。他立即报告中队领导,建议对飞机进行探伤,并对其他飞机进行普查。这可是件“得罪人”的事,因为部队马上就要执行转场任务了,按他的意见来,就意味上至师、团指挥班子和飞行员,下至机务、后勤保障人员,好几天的辛苦全白费了。可张新员这头“老黄牛”此刻却变成“犟毛驴”:不查明原因决不放飞。大队中队领导被他的认真劲所感动,最终按他的意见办。事后经现场探伤查明,2架飞机确实存在起落架关键部位有裂纹的重大故障隐患。

“原则问题不让步,细微问题不放过!”这是张新员安全保障战机飞行1900多小时、4000多个架次、发现和排除飞机重大故障隐患40余起的一条经验。2006年9月的一天,团里组织跨昼夜飞行。当飞机第一个起落着陆后,张新员按照程序仔细检查飞机。当他检查到右起落架时,发现主轮胎标线没有对齐。张新员立即警觉地趴到轮胎上仔细观察,并用标尺进行测量,发现轮胎存在2毫米错位。2毫米虽然不大,而且更换主轮胎费时费力。但张新员首先想到的是这2毫米有可能对战友安全、国家财产构成威胁,来不得半点马虎。于是,他立即组织机组人员顶千斤顶、拆装主轮胎、检查各部位情况。一位上级领导听说此事后,对张新员竖起大拇指:“咱们的机务人员都能像你这样‘小题大做’,飞行安全就会得到有力保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