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半岛”看战时国际传播

2007-04-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濮端华 我有话说

长期以来,国际传播领域的不平衡状况备受关注,发展中国家一直苦于在国际传播领域受制于发达国家。当重大国际事件特别是战争事件发生后,全世界几乎只能听到美英等少数发达国家媒体发出近乎同样的声音。面对强势的西方“话语霸权”,国际受众希望从另外的角度来了解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卡

塔尔半岛电视台横空出世,一鸣惊人。如果说1991年的海湾战争给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全球攻略成功的关键性契机,那么从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则让半岛电视台风光无限。如今,半岛电视台已在阿拉伯世界拥有4500万观众,在全球拥有6500多万观众,被称为“海湾的CNN”、“阿拉伯的BBC”。半岛电视台的迅速崛起,激发了人们的深层思索――作为一个弹丸之国的媒体,它撬动战时国际传播传统格局的支点究竟在哪里?

多方网罗传媒精英

在特定条件下的战时国际传播,必须依赖于一支有别于平时和一般国际传播的人才队伍。半岛电视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缘于构建了一支融军人明星与媒介明星于一体的战时国际传播队伍。比如,在重金聘请众多阿拉伯世界电视界精英的同时,从西方国家知名媒体招募了一大批精通阿拉伯语的编辑、记者以及技术人员。他们还网罗军人加盟,比如,美军在卡塔尔中央司令部前发言人乔希・拉欣等,就陆续与半岛电视台签约,为其新闻传播服务。

军人明星与媒介明星融于一体的人才战略,为半岛电视台铸造了一支具有非凡胆识与勇气的战时国际传播专业队伍。在美国轰炸阿富汗期间,半岛电视台驻喀布尔的记者泰菲尔・阿洛尼在楼顶上现场采访塔利班政权外交部长助手穆罕默德・哈利米。哈利米正在讲话时,突然一声巨响,像是炸弹爆炸。一时间,电视画面和声音都消失了。5分钟后,声音又回来了,但没有画面。阿洛尼报道说,一枚炸弹在附近爆炸了。阿洛尼对多哈的演播室说:“对不起,摄影师不见了,我也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事实上,摄影师是从楼顶上掉下去了,幸好楼不高,摄影师没有受伤,他又爬回楼顶完成了采访任务。

构筑“本土”战略

半岛电视台立足于阿拉伯世界对于战争的特定文化心理,善于从本土文化视角报道新闻。美国人所谓的“伊拉克人民的解放战争”,在半岛电视台则被称为“美国入侵伊拉克”;美国媒体所谓的“武装恐怖分子”,在半岛电视台的节目中则成为了“抵抗组织”、“游击队”。正是这种契合受众战时文化心理的“本土”策略,为半岛电视台赢得独家新闻资源。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的海湾地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阿拉伯人在看电视,大都是在看半岛电视台的节目。

半岛电视台对于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采访报道同样享有独特优势。在阿富汗战争中,半岛电视台是唯一与喀布尔保持着全天候卫星联系的电视台,这使得该电视台可以不断发布独家新闻、重大热点新闻,令西方媒体望尘莫及。

传播学认为,人们对外来的文化和思想,总是从自己的“语境”或文化背景出发去解读它们。这些被解读的文本,由于读者的参与而被理解和解释,由此形成话语权力,生成新的意义或启示。“本土”文化战略在国际传播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个性化与国际化“对接”

在战争状态下,交战国双方的国际传播较量可谓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被军事专家称为“射程最远的大炮”。正因为如此,战时国际传播一方面必须塑造“自我”,以此在激烈的战争新闻资源争夺中吸引受众“眼球”,另一方面又不能仅仅陶醉于“自我”,而必须跳出个性,努力寻求国际化与个性化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以此赢得国外受众的认同与青睐。

正是依靠上述理念,半岛电视台铸就了战时国际传播的独特优势。在对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它有机地将国际传播理念与阿拉伯世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坚持客观、独立、平衡的战争报道原则,快速播送全球各地的即时战争新闻,组织主题尖锐的战争话题;另一方面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当战争事件发生后,从选题策划、议程设置、现场画面拍摄到物色采访人选,全都自己决定,不受西方媒体议程设置和巨大舆论攻势的影响,尤其注重寻找独特角度,以阿拉伯人的视点报道被西方媒体忽视或者略掉的战争新闻,发出与西方主流媒体不同的声音。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