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读者来信

2007-04-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辑同志:

国学是我们的国家之学,与其他国字号的精神物质财富有同等品格和神圣庄严,甚至有过之,因为它是民族之魂的体现和象征,代表民族文化和国家精神之民粹国粹。《光明日报》为国学研究开辟专栏,是值得称道的。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多少年来从小学到大学各层级的学生上名校是难

上难,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是愁上愁,在如此高温锻压和如此激烈竞争的教育环境下,照理教学质量应该是空前高的,可为什么就是研究生使用、书写和表达中国语言文字的基本功一般都很差呢?写起文章来主题不明,“博士卖驴,书卷三纸,不见驴字”,一片混沌。字如春蚓秋蛇,文似地卦天书,别说遣词造句修辞,就是常用的标点符号都常有错,写个请假条也歪歪斜斜。中小学十多年寒窗的辛苦究竟用到哪里去了呢?!一部《三国》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原是流传甚广的,几乎家喻户晓,连目不识丁的铁匠修鞋匠都能讲几个段子,如桃园三结义,孔明三气周瑜,关云长单刀赴会等,可今天为什么一部《品三国》竟像新大陆被发现似的,能把那么多青少年撼动成“粉丝”?其中奥秘,除讲演者的才华技巧之外,恐怕主要原因是这些“粉丝”之前都不曾看过《三国演义》,因此有一种新鲜神奇的吸引力。学生中出现非国学化倾向,倒是教育界应当引起注意的严重问题。

没有国学,或国学基础薄弱,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和风骨。国学要持续发展,从小学起就要系统抓好抓实国学基础教育。“学而时习之”才能继承,“温故而知新”才能发展。否则,长者走了,国学香火也就断了,别说是否还有国学大师,就是中华民族文化是否还能延续都令人担忧。当前,国学家和教育界在国学问题上应当重在研究设计与实施传承之方策,不可漠视国学危机的存在。

国学本身是相随时代进步和发展的,除了需要有专业人才研究与精通传统学术文化之外,一般人主要是要学好用好现代中国语言文字。虽然对古代的和古典的国学也应该有所了解和修养,但不是非要通晓诸子百家、四书五经不可。“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厚今薄古的原则与传承国学的倡行不应是矛盾的。 胡培兆(厦门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主席,经济研究所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