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这里的学生为啥能成才

2007-04-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张春华 孙贵山 本报记者凌翔 我有话说

走进莱阳农学院,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给人印象深刻:迎着朝霞晨读的学生随处可见,教室、实验室里学习气氛热烈,“文学林”、“韩语角”、“创新室”等各种自发学习社团正在组织活动。即使在寒暑假,学校里也能到处看到形色匆匆的学生。据莱阳农学院教务处负责人介绍,每年寒暑假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主动留校坚持学习,一半的

学生志愿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与学生浓厚学习氛围相对应的是这样一组数字:近5年来,该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在30%以上,本科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保持在60%左右,本、专科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其中植物保护、食品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等许多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新形势带来的新尴尬

上世纪50年代初,莱阳农学院首届93名学生全部是农家子弟,他们深知新社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难得的高校学习机会。他们一心想着知识报国、科技兴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了认真学习、不畏艰难、刻苦攻关的思想基础。多年来,刻苦学习、奋发成才的优良校风薪火相传,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在这里成长为国家建设的优秀之才。

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校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生源质量呈现出新的特点,不同程度地冲击着校园长期形成的优良学风。据2003年对千名新生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籍的学生占73%,独生子女占51%,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不足30%,家庭比较困难的占17%。另外,任课老师们普遍反应: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学生,有近半数的同学生活自立和自理能力较弱,吃苦耐劳精神不强,自我发展目标和趋向模糊,心理健康指标偏低。其中,有23%的新生感到考入普通高校不满足,32%的学生感到选择农科专业是无奈之举,并由此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学习态度比较消极;在来自农村和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中,40%以上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靠自身努力改变现实处境和奋发成才的自信心不足。另外,受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等影响,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思想,学习积极性不高,长期形成的校园良好学风曾一度受到挑战。

多管齐下引导学生成才

面对这一现实情况,莱阳农学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特点,努力从端正学生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习环境和严格规范管理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狠抓学风建设。

――思想教育引导学风。学校通过党团组织实施教育、学生社团组织自教、积极运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载体等方式,发动学生积极开展“成才观”大讨论,围绕青年人的成长特点、成才规律、成才效益和当前的社会成才环境等方面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片面思想认识,消除盲目攀比、随波逐流、好高骛远等消极思想,增强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追求。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部分学生克服自卑、畏难等心理障碍和消极情绪,增强学生在逆境中自强自立、奋发成才的自信心。另外,狠抓学农、爱农、专农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未来就业前景,了解新形势下“大农科”的真正内涵,认清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学专业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激发学好学精专业的内在动力。

――严格管理培养学风。学校针对学生特点,进一步修订了《学生思想和学习管理规定》、《学生违纪处理办法》、《学分制实施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思想教育、行为规范、学风学纪等学生管理工作上更加严密合理,建立了以学团干部、双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人生导师、专业教师作为专业导师)、授课质量督导员、考规考纪巡视员、学生信息员为主的学生管理骨干队伍网络,明确了各个教育管理环节中的具体任务和工作标准,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规范有序。利用有效方式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互通学生的基本信息,丰富教育管理措施,建立学校与学生家庭的齐抓共管关系。据调查,98%的学生家长对我校的学风建设成果表示满意。

――爱心激励促进学风。学校不断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奖、勤、贷、补、助”的助学工作体系,使贫困生的帮扶面达到100%。近三年来,学校以生活补助的形式为在校本科生发放专业奖学金1300多万元,各种勤工助学奖学金1250多万元;引进社会助学奖学金12项,累计奖励优秀学生1.4万多人次,发放各种助学金350多万元。学校还积极发动党支部和党员开展向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连续9年坚持党支部联系扶持特困生制度,目前全校63个党支部、600余名党员参加了这次活动,已联系扶持特困学生600多人次,400多名学生得到资助,总资助金额达60多万元。他们中有64人在校加入党组织,96人考取了研究生,84%的学生被评为校级综合素质优秀学生、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800多人次在各项活动中获奖,这些指标都远远高于同年级学生的平均水平。通过向学生实施各种人性化的关爱,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全校没有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业。

典型示范带动学生成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使学生学有目标、做有榜样,学校自1993年以来,每年坚持评选百名学习标兵及十大优秀学生和综合素质优秀学生,并对他们自强自立、奋发成才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坚持在家庭贫困学生中评选自强自立典型,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助困奖学金。经常邀请包括著名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全国饲料行业领军人物张唐之等人在内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介绍自己奋发成才的艰苦历程和对事业不懈追求的坚强信念,引导学生立志成才。

注重以良好的教风带动良好学风。学校要求教师要强化科学精神,热爱农学教学科研事业,安心本职,敬业奉献,要用自身的模范形象当好学生的榜样。土壤学专家杨延蕃教授得知自己身患癌症难以治愈时,拒绝住院并坚持带病工作,临终前还留下遗嘱,要把自己的骨灰洒在试验田里,让妻儿继续干好自己未尽的事业。杨延蕃的妻子姚源喜教授按照丈夫的遗言,一人担负起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任务,使学校目前拥有国内定位时间最长(27年)的肥料试验区。他们视事业重于生命的奉献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师德风范,在一代代莱农教师中传承,激励一批批莱农学子奋发成才。

优良的学风为一批批莱农学子高扬起奋发成才的风帆。近年来,莱农应届毕业学生始终保持了高考研率和高就业率,一大批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各项比赛中显示出了雄厚的素质实力,先后在“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等活动中,获奖30多项。

50多年来,学校共培养各类人才3万多名,一大批已成长为科技、教育、管理等领域的优秀骨干。正如该校1982届校友、现任日本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副所长的徐会连博士说的那样:“在我了解的国内外高校中,莱农的学风是最好的、最珍贵的,这是莱农学子能够成长、成才的最大宝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