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普通劳动者的颂歌

2007-04-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张西南 我有话说

徐剑的《东方哈达》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作品,我觉得作协不仅仅是扶持了一部好作品,更重要的是扶持了一位好作家,更可贵的是扶持了中国文学界的一种好风气和中国作家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

从徐剑的第一部报告文学《大国长剑》,到十余年后的这部极为重要的《东方哈达》,我们看到了徐剑在文学

道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东方哈达》告诉我们,徐剑报告文学的风格正逐步形成,并且已在当代报告文学的大厦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纵观徐剑的一系列作品,无论是写二炮的、写抗洪的、写院校的军事题材作品,还是像《东方哈达》这样讴歌建设者的作品,都无一例外地描写了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我们国家保卫者形象。普通的士兵、工人、老师、农民……这样一些平凡的人物形象,构成了徐剑报告文学系列的最重要的人物群体,这个人物群体也是徐剑作品成功的基础所在。他笔下的人物和他的感情在这一点上,确确实实体现了作家为人民歌唱,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这样一种执著的追求。

徐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又是来自大山的一名士兵,他入伍以后就在导弹部队的工程部队服役。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样一个百废待兴、拨乱反正的年代,我军工程部队的生活是异常地艰苦。这种艰苦恶劣的环境和生活,也给了徐剑的创作一种特别难得的体验和积累,由此也磨炼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到大山,到高原,到工地,到发射场,到这样一些特别艰苦的地方,到这样一些远离尘嚣的地方去体验、感受、采访后创作出来的,作品中描写的都是他所敬仰的人物,充满了作家真挚而深厚的情感,这是徐剑报告文学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觉得从徐剑的身上,能够感觉到我军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建国初期,徐怀中徒步进藏,在他的作品中描写了大军西行的悲壮,描写了人民军队气吞河山的英雄主义气概,为新中国的军事文学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在新时期,王宗仁把青藏线上的官兵始终作为自己描写的对象,形成了他的高原系列文学,同时也形成了他那种清新纯净和朴素的艺术风格,是军旅文学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所以,我感觉到从徐剑他们这批作家身上看到了我军新的一代报告文学作家们正在文学前辈的精神滋养下逐步成熟。

因此,不管是从徐剑的经历来看,还是从徐剑作品取得的成绩来看,都是很可喜的。这些可喜之处还不仅仅是这一部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收获,更多的,是它带来了我们关于当代文学去向何处的思考和启示。

徐剑对人生始终充满着一种热爱,一种理想和一种追求,这对他的创作很有意义。你无论阅读徐剑哪一部作品,都会看到充满了激情、充满了阳光,能够给我们读者一种力量、一种振奋。徐剑在不断开拓自己文学之路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他八次进藏,四次翻越唐古拉山和昆仑山,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的的确确是一种很令人钦佩的牺牲精神,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学家的一种优良传统、一种职业精神。值得强调的是,他的牺牲奉献精神不仅仅是表现在恶劣环境中的工作状态,还表现在怎么面对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诸多诱惑。徐剑在他二十年的充满艰辛的文学跋涉当中不是没有过犹豫,不是没有过彷徨,他也曾经想过要走别的路,但是最终还是坚定了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还是坚定了自己的文学信念。徐剑能够这么坚定自己的信念,去描写青藏高原铁路的建设者,首先是理想和信念的支撑,还有就是牺牲奉献精神对他的激励和鼓舞。这里我不能不提到被誉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的老西藏精神,徐剑的血液和灵魂中已渗透了这种精神的原素,这使他成为我军报告文学创作群体中的姣姣者,我觉得当代文坛需要倡导这样一种精神,特别是在军队作家队伍中更需要倡导这种精神,希望有更多像徐剑这样的作家成长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军事文学才能真正肩负起反映人民心声、讴歌时代精神的重任,也才能使我们的军事文学像前辈作家曾创造的“地上的长虹”那样,创造出新世纪新阶段更加辉煌的长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