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07-04-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洪章 我有话说

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大致酝酿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8年6月,在民盟中央和山东省政府倡议召开的“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发展战略研讨会”上,钱伟长提出了尽快制定黄河三角洲文化战略的建议。1992年,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开放被山东省列为重大跨世纪工程。紧接着,国务院又把“黄河三角洲

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作为援助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一个优先项目。与经济开发的快速升温相适应,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2000年,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滨州学院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弘扬区域传统文化的重任,成立了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搭起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的平台。当年,“黄河三角洲文化与经济开发学术研讨会”和“山东省社科界专家黄河三角洲文化考察座谈会”相继召开。第二年,又召开了“黄河三角洲文化战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结集为《黄河三角洲文化战略研究》一书出版,正式拉开了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的序幕。

此后,随着“孙子文化研讨会”、“滨州市人文科学论坛”、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十一五”规划论证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众多学者围绕着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兵学文化、移民文化、家族文化、民间文化、红色文化、企业文化、语言文艺与古籍整理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先后出版了《黄河三角洲古文化遗存研究》、《遗忘的绿荫――李广田论》、《魏氏庄园研究》、《黄河三角洲民间文学研究》、《黄河三角洲古风物诗整理研究》、《黄河三角洲革命文化的播火者传稿》、《先忧后乐范仲淹》、《黄河三角洲民间美术研究》、《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研究》、《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研究》、《黄河三角洲企业文化研究》等学术著作20余部。期间,学者们还在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研究”、“移民对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拉动作用与移民精神的弘扬”、“移民拉动黄河三角洲经济科技开发新战略”、“孙子兵学体系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生态研究”等20余项专题研究,分别被列为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山东省文化厅、教育厅、科技厅重点课题。

在广泛开展专题研究的同时,关于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全方位综合性研究,也引发了学者们的深入思考。黄河三角洲文化的概念与内涵、黄河三角洲文化的渊源与形成、发展阶段、主要内容与特点、历史地位以及黄河三角洲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学术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郑杰文在“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概说”一文中,以翔实的史料,梳理了黄河三角洲传统文化的发展序列,勾画出黄河三角洲文化由史前传说时代的爽鸠氏文化,到虞夏时代的季则氏文化,殷商时代的逢伯陵氏文化,殷周之际的蒲姑氏文化,直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文化的发展序列。曲延庆在“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刍议”一文中,分析归纳了黄河三角洲文化的汇融性与复合性、差异性与多样性、封闭性与特色性等特征。张金路、孙才顺、田家怡撰写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发展论纲》一书,也对相关问题做了综合解答。

2005年7月,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进入了又一片新天地。该院学者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文化产业研究。充分利用孙子故里的地缘优势,扬其所长,举办“当代孙子兵法应用高层论坛”、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高层研修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学术理论研究。当代孙子兵法研究的知名学者纷陈宏论,《滨州学院学报》汇集专家名作,编辑出版了“当代孙子兵法研究名家笔会”和“孙子兵法应用高层论坛”两期专刊。

回顾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近十年的历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虽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快,成果丰硕。二是研究领域广阔,内容丰富,百花齐放。三是有新意,影响大,使学界对黄河三角洲文化由疑惑走向认同进而关注和参与。

但是,这一切,仅仅是一个开端。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还比较年轻,现有研究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作为母亲河携百川以归沧海的地方,黄河三角洲文化现有的成果,与黄河文明在国际上的地位还很不相称,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任重而道远。

首先,要加强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的系统性。一方面,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把握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的总体框架。同时,分析总结前期研究的宽泛化、多学科、布点式特点,梳理、明确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在部分领域搭建特色研究与强势研究的框架,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学科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

其次,要使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由表象走向深入。相对于其他区域文化而言,黄河三角洲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和创新性。因而对这个丰满的文化实体必须进行多视角、多层面、深层次、全方位的深入研究,以求在认识其全貌的基础上,厘清黄河三角洲文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内部发展规律。

第三,要加强黄河三角洲文化自身以及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就黄河三角洲文化内部而言,不同人物之间、事件之间、物象之间、制度之间均存在可比性;就黄河三角洲文化外部而言,黄河三角洲文化与长江三角洲文化、珠江三角洲文化之间,与三晋文化、燕赵文化等地域文化之间,亦有可比性。因此,比较研究大有文章可做。

第四,要把黄河三角洲文化置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或世界先进文化看作一个链条的话,那么黄河三角洲文化就是这一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如何给黄河三角洲文化以准确的历史定位?如何评判黄河三角洲文化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回答这些问题,势必要把黄河三角洲文化放在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和考察。

第五,要把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既然黄河三角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其中优秀的部分,那么研究黄河三角洲文化就理应而且必须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侧重于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美学、生态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等。

第六,要把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密切相连。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开发利用,让其发挥应有的功能,服务社会。未来的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应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加强应用理论和对策性研究,突出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