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国:反思枪击惨案 加强安全措施

2007-04-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徐启生 我有话说
  “4・16枪击惨案”震惊全球。歹徒在校园里滥杀无辜,人神共愤,千夫所指。连日来,在媒体广泛报道事件的同时,美国民众痛定思痛,开始进行反思。

专家认为,“4・16惨案”不是偶发的事件,也不仅是美国枪支缺乏限制而造成的恶果,它与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够也有密切关系。校园治安管理工作也亟待改善。

据称,弗吉尼亚州是美国枪枝管理最宽松的地方,不要登记,不检查购买者的背景,不用等待,谁都可以买到武器,唯一的限制就是一个月只能买一支枪。案发后,警方在凶手的背包里发现了他今年3月份购买作案手枪的发票。另外,凶手能够同时使用两把手枪作案,实属罕见,美国枪支管理上的松懈状况可见一斑。

美国不少民众对国内枪支泛滥,缺乏有效管理,枪击伤人事件不断上升提出了批评。仅在2002年,全美因枪击事件死亡的人数高达3万人,其中大约40%是他杀,剩下大部分是自杀。人们呼吁国会重新审查相关法律,加强对枪支的管理和限制。但也有人认为,持枪自卫是一个基本的人权,在美国支持购枪自由的大有人在。分析人士认为,枪支文化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目前要求完全改变枪支管理办法的可能性很小。

专家表示,禁止私人拥有枪支固然能降低攻击者的杀伤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伤人的问题。学校与社会应该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重视和关注。近年来,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伤害他人或自杀的事件不断上升。

报道称,凶手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行为怪异,他的作文充满了极端暴力和谋杀,使老师感到担忧,以至不得不提醒校方和心理辅导部门对其保持警惕。警方说,凶手在2005年12月13日被送到大学外的一家精神科医院接受检查,曾经服过治疗抑郁症的药,人们当时担心他有自杀倾向。假如当时对其给予及时治疗与开导,今日的惨案是否可以避免?

专家指出,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凶手作案,人们都不可忽视美国大学生中患有抑郁症的情况。美国大学健康协会2004年作了一次普查,结果表明,有近一半的被访学生出现过一次或多次感到抑郁状况;15%的大学生曾经看过心理医生。2005年的普查显示,从2000年到2004年间,被确诊为患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从10.3%上升到14.9%。在过去的12年里,大学生前往医院进行抑郁症的就诊人数翻了一番。

纵观美国和世界发生的枪击案,凶手本身或多或少有心理方面的疾病。但遗憾的是,心理疾病往往没有被社会、教育机构、执法单位、家庭和同事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度上去关心,去医治。美国心理学学会网站刊登文章称,如果确诊为抑郁症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很有可能导致他们采取自杀或其他极端行为。根据统计数字,在美国造成15至24岁年龄段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杀手是自杀,也是美国大学生死亡的第二大杀手(第一杀手是车祸)。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个有病态心理的人造成对社会伤害的程度和能力越来越强。密歇根大学社会学教授卡罗尔对此表示,美国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应该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的研究与教育,尽量引导和关心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调控和适应能力,帮助有病态心理的人逐渐恢复正常人状态、防止他们走上极端的道路。

“4・16枪击惨案”后,全美各大学在震惊之余,赶紧加强校园安全措施,增派校警,加强巡逻,以防万一。乔治・华盛顿大学除提高警戒外,要求每位学生、教职员工要及时通报“任何可疑行动”。加州大学校长戴尼斯要求所有的校区重新检讨学校安全计划及操作程序,了解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的特定情况,改善本校相关的措施。该校警务主管表示,校警将配备自动步枪及破门装备,在突发事件时,争取在警方突击小组抵达前,迅速部署。马里兰大学校长莫特表示,该校将逐项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没有安全死角。

中国有一句俗语:“坏事变成好事”,也许通过反思,美国人从此案件中吸取教训,有所得益,改进相关政策,杜绝类似事件再发生。(本报华盛顿4月2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