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师范免费教育的思考

2007-04-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建敏 管锡基 我有话说

接受免费的师范教育是作为农村孩子的我们曾经身临其境的事实,而且师范毕业的我们得以跳离农门栖身城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校收费并轨改革的不断深入,接受免费的师范教育却成为大多数城市平民家庭和农村家庭遥不可及的“乌托邦”。高等师范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始惊呼生源质量和新任教师素质正江河

日下,于是,师范高校开始探索综合化办学的道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采取逐级选拔的办法,优秀的小学、初中教师分别被遴选为初中、高中教师,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段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2006年,我们对烟台市农村师资队伍状况的调查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存在严重失衡,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短缺,英语、计算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奇缺应该是全国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乡村的中国,乡村教育是中国最大的教育,今日中国乡村基础教育的状况决定着中国教育未来的成败,因此,免费师范教育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而言,也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站在中国乡村基础教育的视角,免费师范教育首先对师范高校的办学模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免费师范教育的对象应该是素质相对较好(学习成绩优良)、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但是仅有这两条,免费师范教育好像就演绎为社会福利工程,在生源选择上,是否可以考虑增加特长、考虑基本的职业倾向测试等标准。在足够办学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师范教育的学制应该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在现有四年制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增加“4+1”实用培养模式,建立自己的实验基地,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具有多学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目前已经尝试的“4+2”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是否可以逐步扩大招生的数量,来提升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吸引力?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是否应该有足够的时空保证名校长、名教师进入大学课堂,共和国未来的教师们可以依托这些校长和教师的个人成长经历,感受和理解职业的价值与幸福,探寻成功教师背后共通的成长规律,激发自己对职业、对未来的向往和信心。

站在中国乡村基础教育的视角,在免费师范教育毕业生的使用和管理上应该有更为人性化的制度空间。对教师队伍的严格管理是传统教育行政的一贯追求,“滴水之恩当泉涌相报”是整个民族五千年的理想人格,因此免费师范教育毕业生应该终生服务于教育,甚至应该终生服务于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就成了我们在制定使用和管理制度时的潜在情结,这种不易察觉的潜在情结其实是非常可悲又非常可怕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制度就会更具人性化。比如,免费师范教育毕业生的服务期可以等于或略小于他的免费教育期,他的服务区域可以是他来源地以外的其他区域,如果我们的毕业生最终发觉自己不适合做教师,他可以选择偿还培养费的形式来另谋高就,而这种偿还当然可以有更灵活的形式。

我们当然应该追求更博大的胸怀、更长远的眼光,对待免费师范教育毕业生的问题同样需要政策的制定者们拥有这样的情怀。这样,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自食其力、服务社会并最终获得人生意义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像今天的我们一样,内心充满了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国家的无限感恩。(作者单位: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