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若尔盖湿地沙化趋势亟待遏制

2007-04-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冯永锋 我有话说

若尔盖湿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面积近100万公顷,被称为“亚洲之肾”。由于湿地受到破坏,如今若尔盖地区沙化严重。有专家忧虑,如沙化问题不加治理,不到20年,整个若尔盖将成为高原沙漠,引发的沙尘暴将“光顾”成都平原。

若尔盖可能是北方沙尘天气的“启动源”

4月3日,

记者随“剑南春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科考行”从成都出发。科考队准备花23天时间,对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的若尔盖地区,以及沙尘暴频发的青海、甘肃、内蒙古有关地区进行考察,以探寻我国北方沙尘暴的“沙尘启动源”。

考察队队长、四川大学沙漠生态修复课题组组长梁玉祥认为,从历年来的气象统计数据分析,“亚洲之肾”若尔盖地区可能是中国沙尘暴的启动源。

成为沙尘启动源,必须具备沙尘源、大风、地面气象切变场这3个基本条件,而若尔盖地区都具备。一是若尔盖地区近年来湿地萎缩、草场沙化严重,出现了大量沙源物质,在固定风力下容易形成沙尘天气;二是每年春季若尔盖地区处于我国季风的活跃地带,具有强烈、持续的季风效应;三是若尔盖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原盆地地貌,通过千沟万壑与河西走廊相连,具有典型的“沟壑阻断”效应。

梁玉祥是在对若尔盖地区历年降水量和北方地区历年沙尘暴记录做了认真对比分析才得到以上观点。他将数十年来若尔盖地区的降水量与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发生次数做了图形比较后发现,只要若尔盖地区一年之间降水量增多,北方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次数就会相应减少,相反,只要若尔盖地区的降水量减少,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就会相应增加。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沙漠研究中心教授常春平参加了这次考察,他说,若尔盖地区是一个高原盆地,也是一个沟谷地带。对几十年来的风向研究表明,从这里经过的季风风向不是单一的。盆地边缘山坡迎风面沙化现象相对严重,而背风面则没有出现沙化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经过这里的季风是干燥的。

专家因此推测,如果该地区的降水量减少,吹向北方的季风从这里经过,将无法得到湿润水气的补给,无法获得很多的水汽,干燥的季风吹向北方,经过河西走廊,可能卷起风沙并带向北方从而形成沙尘暴;如果这个地区的降水量增加,季风从这里经过将捎上更多的水汽,到北方时,季风湿润度够高,就不太容易卷起风沙形成沙尘暴。

若尔盖沙化将影响成都平原

若尔盖现在到处能看到成片成片的退化后的沙地。4月9日,科考队来到嫩哇乡下村。一望无际的草原均已严重退化,一条条宽大的洪沟里,浑浊的细流涓涓流淌。“这些沟都是上世纪70年代挖的,到现在都还没有人回填。”老牧民索扎科说,该乡大片的沼泽地,正是由于人们当年错误地挖这些“排炎沟”,希望获得更多的草原,导致湿地水位下降,而出现了退化和沙化。他指着山头一大片沙漠称,3年前只有篮球场大的沙地出现在山头上,那时他就呼吁村里的牧民们积极行动起来治沙,但大家并不当回事。结果仅3年时间,整座山都变成了沙漠。

“20年来,我们这里人口增长了一倍,牛羊增长了4倍,过度放牧是毁坏环境加速沙化的主要原因。”村主任曲甲称,几年时间里全村就出现了3000亩沙地。

由于草场严重退化,国家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几个项目实施点的草场成了牛羊偷食的目标。

“如果若尔盖湿地的沙化问题不加以治理,不到20年,整个若尔盖湿地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沙漠之一。届时,由此引发的沙尘暴也将频繁袭击成都平原。”在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国湿地保护专家大卫・布兰科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

    “与沙战斗”一直在进行

阿西乡离县城很近,直接威逼县城,因此成了治沙的主战场。随行的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左林说:“这里被划出1000多亩沙地,作为国家防沙治沙试点项目之一。去年国家先后下拨了共60万元的治沙经费,对县城周边3000亩的沙地进行重点治理。然而,由于投入经费有限,治理效果依然不是很明显,全县每年沙化仍以11.65%的速度扩大,沙漠仍在不断吞噬着美丽的草原。”

在阿西乡国家防沙治沙示范点内,记者看到,此处沙化地已拉上防护网,种上高山柳以及大量野草,成功地阻止了黄沙流动,部分区域沙化得到有效遏制。科考队专家认为,沙地治理经常出现反复,管护不好,所有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科考队来到距县城44公里的花湖。四川畜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夏先玖教授介绍,若尔盖热尔大草原地处全世界最大的高原泥炭湿地――若尔盖湿地,纵横数十公里,浩原沃野,广袤无垠,是中国最平坦的湿地草原。花湖是镶嵌在草原

上的“蓝宝石”,这里有10多种高原湿地类世界珍稀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的主要繁殖栖息地。如果周边草原沙化继续恶化,花湖将可能成为人类永远的记忆。

辖曼乡距若尔盖县城110公里,现在已经被称为“沙之王国”,部分沙地通过5年治理,生态已得到有效恢复。但同时,该乡沙化地总面积却演变成了8282公顷,全乡沙化地面积每年增长约272公顷。该乡党委书记俄尕说,这几年该乡的“治沙之仗”打得异常艰难,全乡已退牧还草43.64万亩,对潜在沙化地采取禁牧与休牧;同时修建退牧还草网围栏,减少了一定的牲畜数量。此外,当地和大批社会治沙志愿者同心协力,积极种草种树,有效遏制了沙化的进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