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防洪:三峡工程最大的生态效益

2007-04-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夏静 夏斐 通讯员张才刚 我有话说

解除长江洪患,是中下游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到顶;2009年,三峡工程将全面建成。巍巍大坝之上,潘家铮院士感慨:“防洪科学化、规范化,不再出现千军万马上堤防洪抢险,是我的三峡梦想。三峡大坝的建成,将防止发生毁灭性的长江洪灾,解除了中国人民的心腹大患。”

防洪是兴建三

峡工程的出发点

长江水患,成为长江流域人民心中永远的痛。专家分析,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中游没有一个有足够容积的调洪、滞洪场所,加上河道渲泄能力又不足,是造成长江洪水成灾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古代,云梦泽一直是滞蓄长江洪水的天然场所。云梦泽消亡后,洞庭湖替代云梦泽成为又一个滞蓄长江洪水的天然场所。因此,当时长江中下游“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但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洞庭湖的水面面积和容积日渐萎缩,滞蓄长江洪水的能力被削弱,大量洪水直接从荆江河槽下泄。每到汛期,荆江河段的洪水水位高出两岸地面6至10米,形成“悬河”。

兴建一个能够像云梦泽和洞庭湖一样调蓄长江洪水的水库,使长江中下游免遭洪水灾害,这就是三峡水库的作用。

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有效地调节并控制宜昌以上洪水来量,减少下泄流量,不仅能保证荆江河段的行洪安全,而且对城陵矶、洞庭湖区、武汉等地的防洪安全也有较大作用。

防洪是重大的生态效益

三峡工程的修建,除直接经济效益外,还可有效避免因洪水泛滥而引发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这些显著的环境效益是很难用经济指标具体表示的。

研究表明,三峡工程对上游来水的控制,还可以减少汛期分流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有效减轻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延缓洞庭湖泥沙淤积速度,延长洞庭湖的寿命;由于水库调节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还有助于提高坝下游河道污水稀释化,改善水质,减轻污染。

陆佑楣院士认为,三峡工程作为一项补救长江在自然发育中已经失衡的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从本质上讲是一项伟大而重要的生态工程。三峡工程能使广袤富庶的华中平原不受洪水威胁,生态秩序走向良性循环,平原湖区生态达到新的相对稳定,这对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防洪是否可以从此无忧

毋庸置疑,长江的防洪形势将会因为三峡工程的修建而改观。但是,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就可以从此高枕无忧吗?

筑于长江中上游交界处的三峡工程,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能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对荆江地区的防洪起决定性的作用,可将荆江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然而,作为一条雨洪型河流,因暴雨而引发的洪水具有极强的季节性。长江中下游洪水的突出特点是峰高量大、来势凶猛;另外,三峡大坝以下还有80万平方公里的汇水面积,尤其是支流众多、水量较大的洞庭湖水系和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都在三峡大坝的控制范围之外。专家指出,一旦这些支流与干流洪峰重合,加上长江目前河道安全泄量严重不足,即便三峡工程完全建成也不能彻底解决超额洪量的问题。

“三峡工程不是唯一防洪措施。”著名防洪专家谭培伦说。他以1954年洪水为例,跟记者算了一笔“账”:1954年分洪量是500亿立方,而三峡防洪库容是200多亿立方,这就意味着,即使当时就有三峡水库的调节,也还有近300亿立方的洪水要靠分洪等其他方式解决。

据水利专家介绍,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因各江段而异:遇到不大于“百年一遇”洪水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不启用荆江分洪区和其它分蓄洪区;如果遇“千年一遇”,配合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和其它分蓄洪区,使荆江南北两岸、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

谭培伦强调,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是一个系统工程。据悉,中国正投巨资建立长江综合防洪体系。这一体系以三峡工程为骨干,沿江修建了3万多公里的堤防作为防洪的直接屏障,同时安排了约500亿立方米的分蓄洪区行洪。

在长江防洪总体规划中,长江中下游安排了40处蓄滞洪区。目前,分洪区内安全设施建设滞后,分洪时需要临时转移大量群众;一些蓄滞洪区没有修建进洪闸和退水闸,需临时扒口分洪,流量很难控制。还有,长江中下游支流堤防比较薄弱,干流崩岸问题也很突出。种种情况表明,即使是在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任务依然繁重,绝不能、也不会是高枕无忧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