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非常有戏”引发非常思考

2007-04-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单三娅 我有话说

著名歌唱家耿连凤演出的豫剧《花木兰》

青年舞蹈家黄豆豆扮演的孙悟空

美声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扮成京剧老旦唱起了《钓金龟》、《打龙袍》、《遇皇后》,徐帆咿咿呀呀学起了昆剧《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刘晓庆边舞边唱演起了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耿莲凤英姿飒爽演出了豫剧《花木兰》、京剧《霸王别姬》,还有张信哲、黄豆豆、萧蔷、王刚、汪明荃,也都粉墨登场,演唱与他们完全不搭界的戏曲,亲身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道道奇观不光吸引了这些明星的“粉丝”们,也吸引了追逐时尚的大批年轻人。这就是自今年年初至四月下旬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东方卫视和新娱乐推出的一档叫做《非常有戏》的节目所达到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在《非常有戏》播出之时,先后有刘晓庆、王刚、李光羲、黄豆豆、汪明荃、罗家英、张信哲、徐帆等两岸三地共60多位影视明星以参赛选手或表演嘉宾的身份登场,尚长荣、袁雪芬、梅葆玖、艾世菊、傅全香、杨华生、王盘声等100多位戏曲名家参与节目当场献艺。《非常有戏》创造了几乎在一夜间一扫传统戏曲曲高和寡的尴尬现状的奇迹,一举超越强档电视剧和其他电视节目的收视,达到2.5%的高收视率,成为东方卫视收视冠军,也是东方卫视和戏剧频道黄金时段节目平均收视的5倍。更为可喜的是,分析显示,《非常有戏》的收视人群打破了戏剧频道的收视主力通常为65岁以上、小学以下观众的常态,吸引了各年龄层和学历层的观众,其中15-34岁、45岁以上,大专及以上的人群收视较高。另外,四百万人次在网上留言投票,形成了上海乃至华东地区“一时人人说戏”的壮观景象。

思考一:电视媒体可以挤压传统,也可以托举传统

戏曲被电视等新锐媒体和娱乐形式挤到了边缘地位,如今,有责任感的电视人又想出了利用电视和时尚元素托举传统戏曲的奇招。要使耳濡目染着流行音乐、影视大片、动漫游戏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对中国戏曲产生兴趣,这可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于是,他们在分析了当代青年心理之后,决定把青年人痴迷的偶像请进演播厅,让他们以戏曲演唱参赛选手的身份参加《非常有戏》的明星选秀活动。当看到这些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时装模特、当红主持人一个个勾上脸,戴上冠、扎上靠,一丝不苟学戏、认认真真演戏,而且像初登舞台者一样接受戏曲评委的询问和点评时,他们的“粉丝”和广大观众也顿时对传统戏曲亲近了许多,尊敬了许多。比如初赛第一场中,“我型我秀”人气选手高娅媛的沪剧演唱虽然不是很好,但她庞大的后援团“一呼百应”的气势,却让“久经沙场”的尚长荣、魏明伦、罗家英等评委咋舌,魏明伦当场表示,希望通过这些“80后”偶像,吸引更多的人唱戏、爱戏。

很久以来,戏曲界文化界一直在寻找一条路径以培养更多戏曲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如今,《非常有戏》达到了这个目的。几乎所有参赛明星在“初尝甜头”后,都欲罢不能,纷纷表示,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实在是博大精深,即使只经过短时间的学习,便足以对他们自己的演艺事业大有裨益。更可喜的是,在他们对中国戏曲产生浓厚兴趣的背后,带动了青年人开始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主办方收到了许多青少年观众的来信来电,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没想到传统戏曲竟然如此“有戏”,将来一定要去找点传统戏曲来听听。在《非常有戏》录制现场,经常可以看到无数狂热的青少年跟着他们的偶像随意哼唱。很可能,他们还不知道台上演出的是什么剧种,更不清楚是什么行当和流派,但至少他们真诚地和戏曲发生了第一次接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的欲望。

剧作家魏明伦说,《非常有戏》是电视对戏曲的一次“扶贫”行动;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说,这是“在时尚与传统严重分离的今天,时尚明星和传统戏曲的一次空前盛大的亲密接触”;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说,“这个节目起到了借鸡生蛋的作用”;剧协主席尚长荣说,“这显示了我们的业余大军对民族戏曲的追求和热爱”;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说,“《非常有戏》的措施是一种超常的抢救措施,是大喝一声的感召”。

结论:上海电视人的文化使命感,使他们觉得作为强势媒体的电视,应该对弱势的传统文化多负一些责任。电视可以使传统艺术边缘化,也可以利用它对时尚的影响力,使传统艺术时尚化、大众化。

思考二:时尚应该学习传统,传统也可以学习时尚

当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当我们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时尚与传统的分裂便愈加势不两立。但是《非常有戏》却改变了许多人的观念。

首先,《非常有戏》使所有时尚明星连同他们的“粉丝”们一齐向中国的传统戏曲表示了崇高敬意。东方卫视和新娱乐在实施这个创意的从始至终,所有参与制作人员都是怀着对传统文化赤诚的崇敬之心。他们打出“向大师致敬”的旗号作为开幕盛典的主题;他们不辞烦劳地从世界各地找来最大牌的明星,从各个戏曲剧种请来最有造诣的艺术家。他们千方百计地把各种时尚元素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他们严肃认真地与时尚明星共同切磋排练,打消了戏曲艺术家“拿戏曲搞笑”的顾虑,他们使时尚明星与戏曲名家都被对方的热情所感染,所打动。他们不是在做一档节目,他们是在做一项事业。

通过这个真诚的互动,时尚明星们一次次在表演结束时由衷地表示了对中国戏曲的赞美。作为评委,龚和德先生为明星们的表述总结了三点:戏曲从扮相到身段到音乐都很美,能亲身感受这种美十分自豪;掌握戏曲的美并非一日之功,这次体验使他们对戏曲艺术家的技艺以及他们坚守民族艺术的精神表示敬佩;学习传统戏曲又打开了一座艺术之门,有朝一日可能以戏曲元素丰富时尚艺术。

同时人们也再一次感悟到,传统艺术历经各个时代而与时俱进、流传积淀至今,也曾经积极从其他艺术中汲取过营养。专家们说,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早年曾研习过周璇歌曲的旋律和唱法,越剧正是在上海汲取了大都市中的时尚才得以改革发展;京剧旦角演员化妆着黑眼圈、红嘴唇,也是在上海先搞起来然后由梅兰芳规范化了;梅兰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吸收时尚创造出新式服装,从裁剪、用料、色彩,都使用了时尚元素,既是古典美,也是时尚美。这些都说明传统与时尚并非那么势不两立,完全可以相互吸收、并存共荣。

理论家龚和德甚至认为,在鼓励时尚明星演唱戏曲的同时,也不妨尝试让戏曲明星来演唱、演奏时尚艺术,实现双向交流。他说,如果戏曲更加恰当、更有深度地融化、内化时尚因素,我们的戏曲将会有新的面貌。

结论:过去我们总是持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或者时尚或者传统,二者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在建设和谐文化的今天,拿任何一方来压另一方都是不可取的。保持个性,合而不同,相互发展,才是最为明智的态度。

思考三:戏曲本来就是大众艺术,理应回到大众中去

《非常有戏》的成功,使得专业戏曲工作者讨论和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使“小众艺术”变成“大众艺术”。“金碑银碑不如群众的口碑”,此话一点不假。戏曲专家对于这档节目最感兴奋最感满足的一点,就是广大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热情参与。

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谈到戏曲演员在艺术之都法国受到的欢迎和在国内受到的冷淡,她说:“当发现13亿人口的大国中,35岁以下的第三代或者

第四代都远离传统艺术时,我们这些一辈子从事传统艺术的人非常伤心非常无奈。”她认为《非常有戏》将传统与时尚对接、文化与娱乐联手,观众关注的狂潮和良好口碑都说明这个栏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剧协主席尚长荣说:“与其说是来当评委的,不如说是来学习的。当看到众多青年对民族戏曲的强烈热爱时,我感到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次盛举,心里暖暖的。”由此他更坚定了“古典不等于守旧”的论断。

戏曲曾经是通俗艺术、大众艺术,如今成为高雅艺术、小众艺术,这其中虽有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但绝不能成为我们无所作为的借口。以使命感著称的戏曲剧作家罗怀臻深有体会:“为什么我们戏曲人这么感恩这个节目,因为我们经受了太多的艰难。这些明星,他们放下身段,这么谦和,这么谦逊,这么谦虚,这么吃苦,来学戏曲的一招一式,扮上以后又那么陶醉,那么自恋。我们不能再有小众意识了,要重新找回大戏曲的概念,要把戏曲返还给这个时代,返还给年轻人。”

“戏剧鬼才”魏明伦一贯以苛刻著称,但这次不仅到《非常有戏》担任了六次评委,而且对东方卫视这个创意赞赏有加。他说:“《非常有戏》利用了我们当前最时尚的选秀这么一种形式,可是它的内涵却是一个罕见的义举。本来戏曲是大众娱乐,而现在的大众娱乐只剩下电视和电脑了。我们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改变受众接受传统文化的抗体。《非常有戏》的经验值得普及。”

青年舞蹈家黄豆豆此次参赛,圆了一个从小的梦想,就是演猴戏。他每一次出场前的练习,都像对待上台演出舞蹈一样认真,妻子说他已经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他说,平时看到同龄的年轻人过于追求美国大片、韩流日流、上网泡吧,而现在,他们也会唱个戏曲段子了。

表演艺术家、好莱坞评委卢燕女士先后参加了《非常有戏》的开幕式演出和初赛评委工作。她认为戏曲并非生来曲高和寡,也曾经如同今日的流行音乐一样,上至王公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为之沉醉。她说自己的表演艺术,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戏曲的根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珍惜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她希望这类节目能够长久地、多样地办下去,形成一股风潮,引起青年观众的自觉。

结论:一种仅仅面向内行的文化,必然是小众的;只有当它敞开心扉面对大众,包括那些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新受众时,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命活力。

可以说,《非常有戏》,这一节目终于用时尚和娱乐托举起了传统戏曲,让传统戏曲走进了青年观众中。可喜的是,《非常有戏》这档节目虽然暂告结束,但是这一戏曲文化品牌的市场运作才刚刚开始。

《非常有戏・明星百姓同唱一台戏》活动将作为一个常设项目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和部队,还将进行全国巡演;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分院合作推出《非常有戏学堂》,将从喜爱戏曲艺术的业余爱好者中进行招生、教学,学堂将由各剧种各流派大师和优秀弟子组成师资力量,定期邀请戏曲名家进行讲座和指导,经过强化培训,组织学员参加演出,优秀学员将参与上海文广传媒集团有关节目的录制;《非常有戏》社区网络大赛将在上海各社区利用互联网进行戏迷跨地域比赛,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加戏曲活动。

《非常有戏》从创意之初,就承载着电视人的使命,彰显着海派文化引领时尚气质。上海电视人通过“非常有戏”的成功努力证明:我们完全可以用全新方式弘扬传统戏曲,让传统戏曲回归大众土壤,借此实现中华戏曲文化的复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