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知识使者”行走在乡间

2007-04-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兰 我有话说

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黄辛庄先于周围的村庄有了自己的村民“电子户籍档案”,村里人提起来都觉得很新鲜,村干部说:“可给咱省了不少事儿。”

这份电子户籍是村主任助理、新来的大学生陈丽娟做的。之

前,黄辛庄有啥要统计村民情况的事情都得一家一家翻户口本,这份电子档案在村里选举、农业普查、计划生育、办理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面对大家的夸奖,陈丽娟说,其实这个工作最主要的效果,是村民们对她有了新的认识,开始真正把她当村官了。有什么事情也会来找她处理,以前看到她就客气一下,看到其他干部才说事儿。

对于黄辛庄来讲,陈丽娟带来的不是电子户籍一个新事物,而是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她和母校北京大学联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在房山区良乡镇黄辛庄村开展起“红色‘1+1’,科技致富好”主题活动。同学们用传单、展板的形式开展科普宣传,同时收集当地绿化林的资料,后来给黄辛庄提供了一份合理利用绿化林发展经济的参考意见。许多在基层的大学生都有类似经历,他们是一个个新知识新技术的使者,沟通了农村基层和外面世界,把知识和技术与需要知识和技术的农村基层连接起来。

“红色‘1+1’”是北京大学对于毕业生前往农村基层就业开展支持的一种活动形式。2006年,北京大学包括陈丽娟在内共有18位毕业生到京郊农村工作。通过村官联络,北大24个学生党支部与北京市房山区18个村党支部结成了合作共建关系。各学生支部向“对子”捐赠图书、举办讲座、送科技资料、放科普电影等等。北大医学部组织了两支医疗队到青龙湖镇北车营村义诊并为村民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并调查研究形成了《房山地区卫生习惯和医疗卫生状况调查报告》。“农村太需要这样的科普宣传了。”房山区一位农村干部说,一年来,北京大学先后前往农村开展各类活动50余次,累计参与的学生人数达400多人次。

北大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学生通过参与“红色‘1+1’”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农情,充分认识到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在推动农村发展、改变农村面貌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坚定了他们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决心,进而确立起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人生追求。2007年北大又有73人(含医学部3人)报名应聘村官,其中,本科毕业生18人,双学位3人,毕业硕士研究生52人。

今年,北京市在去年招聘了2000名大学生村官的基础上,再招聘3000名。山西省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一次选聘80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2007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也已经正式启动,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八部门联合,在全国招募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日前,7000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又在北京全面启动,招募7000名左右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基层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

为了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去并扎下根来,各地纷纷采取更切实、周到的措施,从人事关系、户口、工资、福利津贴一路保证到任满后考研、考公务员加分优先录取和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等,从实际情况出发,保护学生的利益。各个高校也陆续出台办法,对已担任村干部的毕业生继续做好跟踪指导和服务工作。这一切都使得越来越多的“知识使者”活跃在田间地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