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祖国共奋进 与时代同发展

2007-05-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罗旭 我有话说

“把自己的青春岁月与祖国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这是我一生的荣幸。我一直为自己的青春选择感到自豪。”作为中国青年群英会的参会代表,67岁的邢燕子的话语中依然充满了赤诚和激情。

40年前,邢燕子这个名字,在中国大地可谓家喻户晓。她以“不学家雀恋屋檐,要像雄鹰振天飞”的壮志豪情,在广阔的农村为新中国奉

献青春和热血,树起了那个年代的旗帜和榜样。

邢燕子于1940年出生于北京,在天津读完小学后,到天津市宝坻县乡下读中学以陪伴独居的爷爷。1958年中学毕业后,她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决定留在家乡务农,发愤改变家乡的穷貌。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组织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她带着突击队员冬天砸开三尺厚的冰窟窿结网打鱼,晚上搞生活自救打苇帘子,3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600多元钱,用双手把荒凉的北大洼改造成稻米之乡。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介绍了邢燕子的先进事迹。此后,邢燕子成为上山下乡的知青典型,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无数青年,被称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姑娘。她曾先后历任县委副书记、地委常委、天津市委书记、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党的九至十三大代表,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

“那些年里,虽说社会职务很多,但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农村,多一半时间是在乡下干农活儿,养猪、起猪粪、打猪草,什么都干。”邢燕子这样对记者说。即使是担任天津市委书记,邢燕子也是“以农代干”的。这意味着不仅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都留在农村不能进城,就连她自己也根本没有工资,得靠挣工分吃饭。为了帮助丈夫过好日子,她不得不经常到大洼里为家里拾柴禾;晚上回家吃过晚饭,就去园林队帮丈夫拔草、打枝……

现在,邢燕子已不是风口浪尖上的名人了,抚今追昔,很多人问她是否后悔过当初选择留在农村,她连连摆手说:“我是按党的要求做事的,这就是我认准的道儿,从来没后悔过。”

邢燕子常说:“我比常人承受了更多的阳光雨露。”那是因为她的成长受到了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人的关怀。毛泽东主席生前5次、周恩来总理13次接见过她。郭沫若还专门为她写下《邢燕子歌》。

昨天的邢燕子,体现了那个火红时代的创业精神;今天的邢燕子,激情并没褪色,每天都在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和下一代成长奔忙,还常常应邀到全国各地为青少年作报告。在全国上下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中,她还主动请缨,要求参加天津市北辰区老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组。她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翻阅学习了大量理论文章和宣讲资料,6易其稿,撰写出《艰苦奋斗知青路,青春年华献农村》和《学习“两个务必”的几点体会》两篇宣讲稿,共计1万多字。她与北辰区老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组在4个月的时间里,深入村镇和机关学校作专题宣讲报告22场,场场爆满。

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几十年了,邢燕子都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