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追踪江苏省首批“大学生村干部”

2007-05-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李爱彬 王根荣 李先昭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20岁到30岁,是人生最美的青春十年。有一群大学生,却把这样的十年整个地留在了乡村。他们就是江苏省徐州市“雏鹰工程”首批下派到田间地头的13位“大学生村干部”。十多年来,他们挥洒的是青春,收获的却是

成熟;流淌的是汗水,换来的却是自信。

懵懂中当上村干部

1995年8、9月间,江苏农学院毕业的吴艳、李振雷等一批应届大学毕业生回到家乡丰县,忙着为自己找寻一份满意的工作。这时,一个消息让他们兴奋不已:县里公开招干部啦!经过紧张的报名、考核、筛选,吴艳等13人最终从200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半个多月后的一天,他们被召集到县委参加一个有县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就在那时,他们得知自己将被派到农村。

农村孩子读大学,就盼着跳出农门,谁料折腾了一圈,又回到原地!“那天去开会时,心里兴奋得直扑腾;可开完会,心跳明显地放慢了――这算咋回事呢?”十二年之后,回忆起当年那种大起大落的感觉,吴艳仍然记忆犹新。

吴艳的父亲长期在农业战线工作,他这样宽慰女儿:“不管怎样,你是学农的,放到土地上锻炼,应该算条好路子。”李振雷父母也凭长辈的经验告诉儿子:“既然是公开选干,应该不会有错。要去就得好好干!”

1995年10月,13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孩子,带着家人的祝福和组织的厚望,分赴丰县13个村任村长助理,在犹疑之中实现了人生关键时刻的角色转换。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进入角色后,他们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农村大天地”,太多的东西需要去熟悉、了解、磨合。年轻人实现价值的激情被渐渐燃起,理想和信念始于脚下这片热土。

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卜文凯常常留心,为困难群众“添把柴”、“送点炭”。一户人家穷得一直没用上电灯,大儿子40岁了还打光棍,卜文凯就悄悄帮他家通上了电;一对老夫妻长年住在草危房里,卜文凯一方面带头捐款,一方面协调有关部门为老人盖上了三间新瓦房。现为孙楼镇党委副书记的吴艳下村后,利用自己的专业,开启了科技富民工程。她亲自向乡亲们授课,制作科普资料6000多份,受教育群众3000多人次……

如今看来,他们当年的做法,按时下的表述正是“为群众办实事”。大学生村干部们早早地做了,而且一做就是十多年:兴修水利、调整产业、落实计生、发展工业等等。刘相岷、常家兵、常仁明、包秀红、张海玲、邵长军、李西凤……一件件实事伴着一个个姓名,留在老百姓心中。“这群学生娃,还真行!”乡亲父老认可了,他们的路越走越宽。

脱贫治村重塑自我

“风平浪静的水面上练不出精干的水手,安逸舒适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英雄。”这样的哲言出自一个高挑白净的女孩苗慧之手。谁也想不到这个文气十足的小丫头,竟在全县率先走出了一条依法治村之路。

苗慧是13人中最早提拔为正科级的。当年被下派到华山镇段庄村,她发现干群关系紧张的症结,除了农民负担较重,村干部的工作方法也存在问题。但她拿不准,更怕说出来遭人笑话。一天她忙完回村,正碰上组织部领导看望支村干部,就道出了心中的困惑。领导听后鼓励她说:“你是大学生,不要被现实干扰和同化,只要你的办法奏效,就大胆用!”这次谈话使她彻底放开手脚。经过一番调查,针对干群双方存在的问题,她制定了包括财务管理、土地管理、计生管理、社会秩序管理等方面在内的40条村规民约,并在村民大会上表决通过,此事在全镇引起轰动。从此,段庄村走上依法治村之路。

李振雷在孙楼镇一呆就是十年,当初的穆楼村村长助理变成了孙楼镇党委副书记。就这样,13名大学生各显其能,为知识馈乏的农村带去了创富的智慧,同时又在农村特定的环境中重塑自我。

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欣说,丰县“雏鹰工程”先后培养了百余名优秀的基层干部,实践证明,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选拔优秀干部、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条成功路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