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永福:信息安全“排头兵”

2007-05-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吴军民 陈继承 我有话说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信息安全学科领域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永福,38年来潜心探索,奋力攻关,先后完成重大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9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撰写140余篇研究报告和3部

专著,十余次参与国家和军队重大信息安全战略规划研究,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科研成果最重要的是要转化为战斗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张永福教授就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将在未来战争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从那时起,他把科研“航向”锁定在维护我军信息安全的“航道”上,向一个个未知领域发起冲锋。

一次,总部赋予学院一项紧急重任,要求尽快解决信息安全领域一项十年攻关未果的重大科研难题。当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几近空白,国外可借鉴资料亦十分有限。张永福顶着巨大压力,带领科研团队日夜奋战。半年时间,他翻阅了数百万字的资料,进行了大量繁琐的推演,最终开创了该领域技术综合集成的先河,为该项目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随后,他们又成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将该设备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多倍。这一成果先后获得军队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伸手捧了个“金娃娃”,张永福声名大震。广州、深圳的许多企业纷纷慕名前来,许以高薪。对此,张永福从不动心。多年来,他主持或参与完成的数十项重大科研课题,90%以上都是军队建设急需项目。一大批先进技术成果、武器装备从实验室直接走向演兵场,成为斩断网络“黑手”的利剑。

科学研究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勇敢攀登者才能到达希望的顶点。从一名普通研究人员到享誉全军的信息安全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永福经历过三次从“0”开始的艰难跨越。

1970年,还在某研究所工作的张永福接到领导通知:“转行”从事计算机研究。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他“摸着石头过河”,干了整整10年。10年间,他率先把计算机引入信息安全保障研究领域,开创了我军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闭环控制的先河。

1979年,随着一纸调令,张永福来到刚刚恢复重建的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在经费紧张、设备短缺、人才匮乏的情况下,他再次从“0”开始,凭着那股韧劲,攻下了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一个个“高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信息战成为世界军事领域关注的焦点。年近50、正处于事业高峰期的张永福毅然再次“转型”,第三次从“0”开始,将研究方向定位在领域更宽、难度更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一个10年,他取得多项“重大创新”、“国内首创”、“国内领先”、“填补空白”的自主创新成果,为解决我军面临的一系列信息安全技术难题找到了“金钥匙”,有效提高了我军的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科学家要承担起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

在一些人眼里,政策与战略等软科学研究是一项“投入多、产出少”的工作。对此,张永福这样说:“献身国家与民族事业,是科学家的责任和使命。只要国家和军队需要,我就要努力去做。”他以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精神,投身信息安全保障的前瞻性、全局性研究,先后完成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研究》、《信息化建设密码政策研究》等数十万字的研究报告,系统论述了我国信息安全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提出了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科学决策,坚持自主创新,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以密码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重大举措和一系列建议。这些报告,为国家和军队制定政策提供了直接依据。

2004年,总部机关下达任务,由张永福担任总设计师,负责军队信息化建设领域某重大工程总体方案谋划。此后的日子里,已逾花甲之年的张永福教授带领比他年龄小几轮的年轻人加班加点,日夜奋战。看到他那么辛苦,相濡以沫的老伴劝他:“老头子,别那么拼命了,革命事业哪能一天干完,不是还有别人吗?”张教授却掷地有声地说:“组织上把任务交给我,就要尽最大努力来完成!”经过两年攻关,他们顺利完成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总部专家组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首次研制成功抗恶劣环境的信息保障系统,在体系结构设计上具有原创性,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总体技术处于国内最先进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