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精品艺术的历史观

2007-05-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央芭蓄舞团党委书记黄民暄 我有话说

艺术的历史,正所谓源远流长,伴随着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艺术的繁荣,在于汲取历史的精华,不断创新追求历史的前沿。这也就是回顾与展望的必要性。“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已经实施五年,50台艺术精品剧目应“韵”而生,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艺术的凝结,更是历史的总结。

一、相辅相成共创经典

作为中央芭蕾舞团的新创民族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成为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较为独特的剧目。2001年,在与张艺谋导演合作编排了《大红》剧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芭逐步探索出了创造精品的升华之路――努力开创艺术水准和商业价值并重的新局面。2003年,在“精品工程”的大力支持下,我团基于2001年版本对《大红》剧进行了修改,积极采纳观众和专家的意见,进行系统调整。《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成功,不在于它短时间占领了市场,不在于它通过了“精品工程”评委的审查,重要的是要保持它的魅力持续性。换句话讲,一部常演不衰的舞台剧目应该是与时俱进、不断精进的。

“精品工程”的影响力和奖励机制为舞台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奋进的动力。纵观精品艺术产生的历史,大多都来源于国家的资助。宏观调控的指向性,能够保持精品艺术的先进性。一部经典的舞台艺术的诞生,不仅要有艺术家的潜心追求,更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二、不拘一格继往开来

文艺历史发展的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大多传诸后世、历久弥新的文艺精品,都是艺术家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的心血结晶。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施五年以来,从戏剧到芭蕾,从民族舞蹈到地方戏曲,从普受关注的大众艺术到濒临遗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的舞台精品已经做到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的标准。五年入选的舞台精品,都经过了从选题、论证、初创、征求意见到反复修改的过程,严谨中深蕴着对于艺术本身的尊重。

五年的辉煌成绩,让中国舞台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网络和多媒体艺术传播形式飞速发展的时代,舞台艺术逐步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前进方向。“精品工程”无疑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三、唯物辩证艺术史观

“精品工程”凸现为“精”,在于它领导潮流,好的艺术创作是时尚的“弄潮儿”,而决不是袭故蹈常,所以也可能产生“精品”未必在短时间内得到大众认可的现象。我们的艺术要保持着超然世外的脱俗性,要陈酿着香飘千里的“美酒”。我这里决不是提倡脱离群众。“精品”决定了大众审美水平的发展,大众审美水平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精品”的创作。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刚刚走过了五年,其漫长的艺术之路重任在肩。我们肩头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艺术的先进,一头是观众的认可,哪一头都不能废弃。这也是我们未来五年,乃至五十年孜孜追求的目标。

文化艺术取决于历史的责任,展现出时代的特征,我们淡化历史对于艺术的影响是不客观的。很多看似有意偏离历史创作的剧目很难留芳传世。作为中央直属院团,我们的职责就是把舞台艺术精品展现出来,创新开来,载入历史,传承下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