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个平台催生学生创新意识

2007-05-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耿建扩 通讯员任文海 我有话说

这是让河北科技大学师生们引以自豪的几组数字――

2003年以来,该校年均专利授权率达到80%以上,远远超过全国平均不到50%的比例。学校专利授权进入全国高校60强行列。在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93项拥有专利的科技成果中,有2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校师生科研成果累计创造经济效益8亿多元。

在全国大学生

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河北科大的获奖数量和等级均居全省高校前列。

近几年,学校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累计投入专项经费300多万元,资助学生5000多名,取得科研成果50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奖励143项。

一所普通地方高校,为何能在省内外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该校校长李强给了一个答案: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科研创新带动教学创新,并进而激发学生创新,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导师平台:引导学生创新

河北科技大学专利工作起点并不高,2002年,该校专利申请量仅为3项,这个数字既反映了管理意识的薄弱,又体现出教师追求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也明显滞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河北科技大学明确提出,以专利工作为突破口,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学校于2002年底出台了《河北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对职务智力劳动成果申请专利发生的所有费用和前三年的年费给予全额报销,对获得授权的专利给予奖励,并规定专利转让实施所得收益的80%归专利发明者支配。此外,该校还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到对教学科研人员的业绩量化考核之中,与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挂钩,其中发明专利的分值高于省级科学技术三等奖。

正是这些规定,激发了广大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规定实施的第二年,学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的专利申请数量猛增到37项。仅张炳烛教授一人,近年来就申请专利23项,13项获得授权。

    名师出高徒。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高的教师能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许多教师把自己承揽的课题分解成小课题,吸收学生组成单项课题组,指导他们接触与了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搞的“石家庄大气环境治理规划研究”项目,先后吸收30多名本科学生进入课题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大三、大四的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在“真刀实枪”地参与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

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创新

电气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生武力在河北科大是个“名人”,他最初的出名是不听话、敢于顶撞老师。大二时,武力选定的课程设计题目是“自动往返电动小汽车研究”,在设计和编写小车往返过程调速和控制过程程序时,他认为老师推荐的程序虽然通用性很强,但与该作品硬件设计不太匹配,就自己动手编写了新程序。最终,该作品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多年来,河北科大一直倡导并实践着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敢于求异、勇于求新的意识。在教学和实验中,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不同见解。机械学院杨铁男教授针对传统考试方法束缚个人创造力的缺点,大胆改革。他拟出60道考查学生基本概念、综合能力、综合思维的试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名选择改进电熨斗设计题的学生,跑遍石家庄市内商场对各种类型的产品进行调查,回来后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对这种勇于创新的学生,杨教授给了最高分。

此外,学校还适当压缩课内学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校把学生的计划学时分为两大部分,其中课内学时用于搭建两个基础平台和学习专业知识,由原来的2600学时压缩到2300学时,课外学时用于参加实践和科研活动,由原来的200学时提高到500学时。课外学时与课内学时一样,有专门教师指导,同样须接受严格的考查,以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校关于课外学时的规定,使学生的日子“不好过”,老师的担子也更重了。过去上实验课老师按教学要求先把实验方案设计好,让学生按步实施就行;现在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认可后,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套方案,工作量加大了,但学生们学会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了。”谈到这点,信息学院沙占友教授欣慰地笑了。

活动平台:资助学生创新

在河北科技大学,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比赛在等着学生参与: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预选赛、电脑大赛、工业设计大赛……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学校全天开放实验室,并在每个实验室都设有专人负责管理服务。

学生搞创新,资金是瓶颈。从2000年起,河北科大推出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制度。按规定,学生如果获得科技创新立项,就能得到科研经费,享受免费使用实验室、科研活动室等待遇,有科研成果,还可得到创新学分,并有机会得到更高等级的奖学金。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热情,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多,获奖的层次不断提高。化工学院学生赵琳静主持的“L-抗坏血酸-2-三聚磷脂的合成研究”荣获第七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自动化专业的郭连江在校期间就获得了4项授权专利,被评为河北省科技“十星”。在前不久结束的河北省服装设计大赛中,该校学生设计的作品囊括了全部12个奖项中的11项。

在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河北科大推行创新与创业并举,努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在学校的支持下,电气学院学生武力研制的“ZLY系列不孕症诊断治疗仪”、机械学院学生杨建华发明的“可回收的一次性碗碟技术”等十几项成果得以顺利转让。其中武力的成果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推广应用,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同时,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吸引风险投资,鼓励学生依托自己的项目开始创业。目前,该校经管学院赵作勇、艺术学院王振刚等近百名学生创办的公司均已成功运作。

“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的载体。这项活动的持续推进,为毕业生与社会的平滑对接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河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计卫舸接受采访时说。据计卫舸介绍,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大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敏锐的观察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走出校门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欢迎和好评,该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签约率连续6年稳居省属高校前3位。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