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科学术期刊应肩负学术研究导向的使命

2007-05-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杜冰 潘剑凯 我有话说

近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存在的自主创新不足、结合现实的学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仍令人堪忧。这些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成果比较匮乏,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低水平重复的社会科学成果大量剩余。

4月22日,来自全国30多家学术期刊的主编、负责人及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齐

集西子湖畔,在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与学术期刊的责任”学术研讨会上,共同探讨了有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及学术期刊所肩负的责任等方面问题。

中国学术患了“失语症”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孙麾,首先提出了当前中国学术的失语问题。他说,当前中国学术的失语问题,深层根源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出现了严重的价值偏移。我国的学术研究这些年多囿于西方文本释义、止于西方文本解读,基本上全是西方学术话语的转化和延伸:经验化的研究取代了对个性问题的思考,转述、复制和大量的直接引用,代替了总结分析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学术原创,这些都造成了中国学术的失语症。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总编辑宋志明教授表示,创新性不够、失语问题是我国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学术不是宣传,而在于创新,要有自己的创见。他说:“我们现在的社会科学,只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学生的位置上,‘洋大人’(指西方学者)说什么,我们就跟着说什么;他们出来一个名词,我们就诠释一下这个名词。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学术权利拱手交给了‘洋大人’。”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浙江工商大学校长胡祖光教授也不无感慨地说,现在,不把“老外”给拉进来,文章就很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他的话,不仅道出了中国学术的失语问题,同时也引出了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存在着的问题。

学术期刊大多低水平重复

“由于工作关系,常常接触一些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到今天,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数量大概有2400余种,但办刊水平参差不齐。”《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姚申教授开门见山,“不容否认,这些学术期刊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简单概括,就是‘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特别是高校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

孙麾说,从当前的学术生态和支持生产的方法,我们有大约25万之众的作者队伍,发表论文的数量相当惊人。包括三大文摘在内,学术刊物承担着学术成果推广和发表的重要功能。但现在看来,真正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真正能形成有效的舆论范式,真正能对学科的发展有实际推动作用的论文又有多少?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晓明教授,在主题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创新的核心应该把握并切中当今社会现实”的演讲中,一再强调社会科学研究把握并切中当今社会现实的重要性。

宋志明教授也提到,现在,写文章就是为了评职称、为了拿奖、为了保住本单位的重点学科,而并不是真正进行学术研究的大有人在。他还用一首“虞美人”幽默地道出了现在学术期刊界的问题:“废话何时了,泡沫知多少。小楼昨夜又评审,论文不堪回首别较真。论点论据应尤在,只是姓名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瓶冰啤肚里流。”

学术期刊应积极主动地引领学术创新

为改变办刊模式,自2003年起,教育部已开始大力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希望通过国家的支持,在五年内推出20家左右在国内有影响、在国际有知名度的高校学术期刊。据姚申介绍,经过两批评审,截至目前,已有18家高校学报,如山东大学《文史哲》、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等进入了名刊工程,并在质量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应该说,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是同一个学术过程的不同环节。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承担起繁荣学术乃至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迫在眉睫。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副主任叶继元教授表示,学术期刊除了它的基本功能――交流之外,其导引作用也应越来越突出。现在,时代发展加快、学术研究变化加快,期刊对学术研究的作用非常明显。学术期刊关键要强调学术性,要通过刊载精品去体现它的导引作用。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主编袁吉富说,学术期刊应努力引领学术创新的步伐。因为对于学术创新而言,尽管创新的主体是作者,但是期刊作为创新舞台的提供者和创新环境的塑造者,也能够成为创新的策划者和推动者。期刊可以也应该起到提出创新任务和创新点、推进创新成果深化发展及培育创新人才的作用。

山东大学《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指出,学术期刊是否具备制造公共学术话题的能力,对于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发展至关重要。学术期刊不应总是被动消极地推波助澜,而应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话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引领学术潮流。他同时强调,学术期刊应找回正在被大家所逐渐放弃的学术批评功能,解决期刊批评勇气的丧失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