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才也该“打假”

2007-05-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嵩 我有话说

近年来,市场上的假酒、假烟、假药、假化妆品……什么都有,且越是名牌货,越有假冒伪劣的。而时下一种以假文凭、假学历、假简历等构成的“假冒伪劣”人才的出现,在人才市场上已经不是个别现象。目前,我国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查禁打击力度较大,不仅声势浩大,也深得人心,可是,对于人才中的“假冒伪劣”现象,则还

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事实上,后者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的危害较前者更为严重。

首先,人才“假冒伪劣”不利于形成平等竞争的环境,不利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激励机制,却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有真才实学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精神。其次,一些“假冒伪劣”人才身居重要岗位,他们的失误会殃及国家和集体。如果说,假冒伪劣产品主要给消费者带来经济利益上的损失,那么“假冒伪劣”人才则直接祸害着我们的事业,严重破坏我们的社会环境。有鉴于此,查禁人才中的“假冒伪劣”着实是一件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大事。

关于“人才打假”,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假学历”。假学历包括两种,一种是“全假”,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持有高等教育文凭,以及没有受过相关培训的人却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另一种是“半假”,即自身学历较低,出于各种目的,制作了高于自身真实学历的假学历,如中专毕业生却持有大专证书,大专毕业持有本科证书。更有甚者,前段时间还爆出自考本科生冒充北大博士等。二是“假经历”,主要表现在杜撰编造个人简历,夸大工作学习的经历和职位。以至在某招聘会的求职自荐表上,一时出现“5人同为同一学校学生会主席”、“6人同为同一班级班长”等怪现象。

之所以假学历、假简历泛滥?正是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的热衷和社会各单位的过分“追捧”,以至于不少人铤而走险、弄虚作假。时至今日,曾一度十分严重的“惟学历论”现象,在不少用人单位和相当一部分领导者中依然存在,这无疑也导致了重学历、轻能力,导致了假学历、假文凭、假简历的泛滥。因此,要从根本上铲除假学历、假简历的温床,彻底与过去那种重文凭、重资历的“伯乐相马”式的人才选拔方式告别,必须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用“赛马场上选骏马”的新思路,让实践说话,以业绩、效率衡量,只有这样,才能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杜绝人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假冒伪劣”人才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