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徐州 楚汉文化造名城

2007-05-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曲一琳 我有话说

5月17日,首届汉文化高层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江苏沛县开幕。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两汉文化的发祥地,沛县历史人文荟萃,文化遗迹丰厚,1996年至今的六届刘邦文化节,更是提高了沛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已成立10年的沛县汉文化研究会,吸引众多全国知名的汉文化学者云集沛县,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县政府挖掘放大

沛县汉文化资源,以旅游、招商等各种形式,推动了沛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作为徐州市的下辖大县,沛县正是徐州的一个缩影。

南北共塑的多元文化

在地图上寻找徐州,会发现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非常奇特。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京沪、陇海、徐连铁路在此交汇,地处长江以北,却归江南省份管辖,到郑州、济南、合肥、南京的距离几乎等同,“北国门户,南国锁钥”的称号名符其实。

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周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个是黄河文化系统,一个是长江文化系统。有专家曾提出,黄河文化主要是一种炎黄中上古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代表,而长江文化则指沿长江从古至今发展的中国西南至东南的流域文化,代表南方文化。徐州身处这两大文化的地理交界处,自然而然地受到这两种文化的共同熏陶。

有人评价徐州的文化具有“融合古今的综合性,南北共塑的典型性和百家合璧的多元性”,正是这些性质,影响了在这块土地上成长的世世代代的徐州人,他们身上同时有着北方人的豪放与南方人的细腻。在徐州采访时,记者切实感受到南北文化在这里的并存与共融,这些融合也体现并造就了徐州兼容并蓄、博大宽容的气质。

从“兵家必争之地”到“商家必争之地”

徐州历史上一直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有专家曾指出江苏的比较优势在于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徐州牢牢把握这个优势,让大批有文化的人注入企业、参与管理,工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利用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和文化产品,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徐州市经济总量在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已连续多年保持首位,地区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在江苏省的发展规划中,徐州被定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东部和淮海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江苏省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之一”。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独特的地理、文化造就了徐州人独特的性格,黄河文化使得徐州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敢为人先”。2005年,徐工集团以3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85%的股权出让给国际投资机构凯雷投资集团,一时引起轩然大波。两年来的发展证明这次互利双赢的合作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甩掉沉重的历史包袱后,徐工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内部竞争机制,获取了更多的国际市场通道,新技术和新项目给徐工带来了新活力,成为2006年“徐州十大纳税企业”的第二名。徐州人的豪爽大气、敢做敢为不仅给自己寻找了一条更广阔的道路,也为国内类似企业提供了示范和先例。

2006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8.91亿元,增幅提高0.8个百分点,创近10年来的新高;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51个,协议注册外资为6.8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40%。一位在徐州投资的台商告诉记者,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经济政策宽松及发展势头迅猛,徐州已经从“兵家必争之地”转变为“商家必争之地”,所以他看好徐州。

深厚文化推动蓬勃经济

在《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徐州的文化竞争力排名第十。徐州人看到了文化竞争力中蕴藏的巨大经济发展潜力。江苏省一位老领导曾经指出,“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

近年来,沛县城市文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其背后就是历史文化与先进思想的共同支撑和保障。作为“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沛县有许多汉代的遗址遗迹。大风歌碑、歌风台、泗水亭、鸿鹄轩、樊井坊、高祖原庙、汉画像石等,无不闪烁着汉文化的熠熠光辉。沛县立足汉文化特色,打响集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文化品牌,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

作为沛县汉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汉文化旅游近几年带给沛县直接经济收入1200万元,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此外,沛县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参加汉文化理论研讨会,为汉文化的开发利用出谋划策;两年一唱《大风歌》,刘邦文化节使汉文化变成沛县人民广交朋友、招商引资的“红娘”;一年一度的高祖庙会更是促进了特色产品的流通和民间商贸的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