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7-05-2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

汪济生在《学术月刊》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实践美学的核心命题“劳动创造了美”还有另一种译法:“劳动生产了美”。这两种译法,在中文的语境中有着不小的差异。“创造”一词,通常指的是那些前所未有的、建设性的行为,而且带有一些形而上性

质。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和可延展性。相对而言,“生产”一词词义就比较平实、确定、有限得多。实践派美学家们未做有根据的辨析,却明显地偏爱“创造”这一译法,显然是因为这一译法能使他们对自己的学说所进行的发挥,既获得更大的余裕,也不失权威的背景。然而,更准确的并获得认定的却是“生产”这一译法。实践派美学家们今后仍然可以坚持甚至发挥他们原有的学说命题和体系,但应全凭他们自身的努力,而不能再以不准确的文本解读,去借取经典作家的理论庇荫。

    当代法国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历史特征

高宣扬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撰文认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1968年学生运动以及80年代末的重大历史转折,在当代法国各学术领域的思想家们的激烈争论和积极创新中,法国的马克思思想研究过程呈现出持续性、阶段性、视野开放性以及多学科穿插性的特征,形成了学派林立和创新迭起的活跃局面,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生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革新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法国,对马克思思想的持续研究及其历史性,并非决定于哲学家的主观意愿及其政治倾向,而是客观历史和现实以及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力量本身所引申的结果。法国的马克思思想研究,不论是在20世纪上半叶,还是在20世纪下半叶,都是紧密地同法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的特殊传统相关联的,这就使得法国的马克思思想研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特色。

    转型期公共场域诚信缺失的理论思考

杨光飞在《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转型期的诚信缺失主要发生在公共场域而不是私人场域。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的交往、交易不断从“熟人社会”延伸至“公共场域”,但公共场域缺少相应的诚信伦理的约束,导致失信行为增多;另外,转型期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工具理性也会刺激公共场域大量失信行为的发生。在这种现实下,公共场域中的诚信重构,首先需要法律制度的援助;其次需要对传统伦理中的“特殊主义”的诚信观进行“创造性的转换”,构建公共场域所需要的“普遍主义”的诚信伦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