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生探寻道德真谛

2007-05-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丰捷 本报通讯员 杜帮云 我有话说

他负责组建了新中国高校的第一个伦理学教研室,为新中国的伦理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他主持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伦理学教科书。2006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的首席专家召集人,他以79岁的高龄主持完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编写工作,该书被社会誉为“一部精品力作”,对高

校正在实施的新一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罗国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

罗国杰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行政法专业。在校期间,他参加了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从一名爱国青年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1949年,大学毕业后的他被安排到上海市虹口区委工作,后又调至上海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他深深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情感。1956年,大学法律系毕业并工作了7年之后的他,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1959底留校任教。从此,他把对哲学的爱好,转入到对伦理学的研究方面来,自觉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对伦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之中。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不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把全部身心奉献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1960年,刚刚留校任教的罗国杰,根据学校的安排,承担起筹建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的任务。罗国杰和他的同事们潜心攻读了几百万字的马列原著,摘抄、编辑了30多万字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的论述。通过他们艰苦卓绝的工作,新中国高校第一个伦理学教研室在中国人民大学诞生了。一年以后,罗国杰又组织教研室的同志编写出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大纲》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讲义》,从而为新中国的伦理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从事伦理学教学、科研工作40多年来,罗国杰撰写了《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以德治国与公民道德建设》、《罗国杰文集》、《罗国杰自选集》等约200万字的主要著作;主编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中国传统道德》、《中国革命道德》、《思想道德修养》、《道德建设论》、《人生的理论与实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二十多部著作;合编了《伦理学教程》、《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以德治国论》、《德治新论》等著作。

作为一名教育家,罗国杰把伦理学的教学与社会主义伦理学事业结合起来,把伦理学的研究、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在伦理学教育方面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罗国杰十分注重伦理学教材建设。他认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研究伦理学,才能使伦理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在新中国获得新生和繁荣。编好伦理学教材,不仅有利于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对于全国的伦理学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主持编写了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思想品德修养、人生观教育等方面的十多套教科书。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建设了本、硕、博三级伦理学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全国高校伦理学的研究中心。他还从全国伦理学事业出发,为其他院校培养了大量的伦理学教学人才,及时缓解了全国高校伦理学人才奇缺的状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