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难以忘却的思念

2007-06-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潘望 我有话说

加拿大安大略省中部多伦多北面,距多伦多两个小时车程的格雷文赫斯特小镇,历史上是一座伐木小村落。这是一个宁静而风光迷人的小乡村。虽然人口不过万人,却因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出生于此而闻名遐迩。小镇每年吸引游客近两万人,其中40%-50%是直接来自中国的游客,30%是来自多伦多的华人家庭。自上世纪末,白求恩的

事迹在加拿大被搬上银幕后,白求恩在加拿大的知名度也逐渐上升,来此参观的加拿大游客占10%左右。

1890年,白求恩出生在格雷文赫斯特镇约翰街和休逊街交叉处的235号住宅。这栋白色小楼建于1880年,是长老会牧师的住宅。白求恩跟着做牧师的父亲在这里生活了3年。

1970年,加拿大和中国建交后,白求恩成了中加友谊的象征。1972年,加拿大政府授予白求恩“加拿大历史名人”称号,并于次年把白求恩出生的这座小楼从长老会手中买下来,经过3年多的修缮和重新布置,于1976年作为白求恩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同年,这里被列为加拿大国家历史名胜之一。

现在的白求恩纪念馆有两座建筑物,第一座是他的故居,建于1881年,楼房内外的场景基本上都是按1890年白求恩出生时的样子布置的。电灯换成了油灯,暖气换成了烤炉,墙壁也恢复为最初的乳黄色,家具、小摆设均严格按当时式样复制。在楼前草坪上的花畦里增种了美洲血根草和疗肺草,它们象征着白求恩在流动输血和肺结核方面作出的贡献。

故居不远处,新建了一座楼房,那里设有纪念馆办公室、展览室和放映厅。楼房前竖立着一幅巨大的白求恩画像,画中的白求恩右手托腮沉思,双眼注视着前方,目光犀利而坚定。画面红黑色调对比鲜明,端庄肃穆。画像下面用汉字写着:白求恩。参观者一般要先在展览室通过图片和文字目睹这位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风采,然后去放映厅观看纪录片。放映厅的每个座位上,都装有一部30年代的黑色电话听筒,参观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英、法、中三种语言的解说。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的10分钟,却浓缩了白求恩作为医生、人道主义者、革命家和艺术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富有进取心,充满激情,才华横溢,这是加拿大学者对青年时代的白求恩的评价。白求恩坚信,有个使命在等待着他:“我要为人类做一些事情,一些了不起的事情。我要在生命结束前实现这个心愿。”他当过伐木工人、教员,一战时服过役,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医学学位。

在中国,白求恩是个响亮的名字,是中国人民心中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提到白求恩,让我们想起了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白求恩为实践他的国际主义理想,1936年11月率领医疗队前往西班牙,成功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个流动输血队,抢救了数以千计受伤战士和平民的生命。当他得知日本法西斯正在侵略中国时,又毅然前往中国。白求恩于1938年1月,告别家人,告别了格雷文赫斯特镇,千里迢迢来到延安,在艰苦的条件下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一次,他在一所破庙里搭起临时手术台,连续给115名伤员做手术,时间长达69小时。白求恩于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伤口感染继发败血症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毛泽东主席为此写下了《纪念白求恩》一文,赞扬他的无私精神和对中国抗日斗争的伟大贡献。而在他的故乡,在过去的20年中,他变得越来越出名,在当地的学校,学生们学习白求恩的英雄故事。在35年前,基于他在世界各地挽救了许多生命的杰出贡献,白求恩被加拿大授予国家英雄称号。

现任的白求恩纪念馆馆长斯科特・戴维森是学历史的,当他在这里工作一年后,被白求恩的故事深深感动,他决定把自己的家搬到格雷文赫斯特。到现在为止,他在白求恩纪念馆工作已超过13年,对白求恩纪念馆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加拿大人,戴维森非常认同白求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日常的解说中,他常常这么形容:“白求恩从医生变成战士,把手术刀变成了抗日的宝剑。”

在前不久广州国际旅游展销会上,加拿大旅游局首次以最大的阵容参与,其中许多广州市民都被白求恩纪念馆展位吸引,驻足停留,并仔细观看白求恩事迹短片,久久不愿离去。因为在那遥远的小镇,有我们难以忘却的思念。(图为白求恩纪念馆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