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筑以人民福祉为内核的评价体系

2007-06-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肖一 我有话说

怎样理解城市的生活品质?记者在北京街头对普通市民进行了采访:“出行更加方便”、“城市有自己的人文积淀”、“环境好,公园多”、“教育环境好,就业和发展机会多”……

在老百姓看来,生活品质越来越重要了。伴随着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而出现的环境污染等诸多社会问题,人们开始重视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和谐指数”、“宜居城市排名”之类的评选日益受到关注。

日前,由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组织的一项名为“构筑以生活品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这份长达50万字的课题报告,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

生活品质评价不能唯GDP

“生活品质问题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生活品质评价体系课题组组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说。

丁元竹介绍,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对于生活品质的研究已逐渐成熟。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二战”后,伴随世界各国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被广泛用于测量世界各国的人民生活水平。

“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发生。这使得人们开始产生疑问和困惑。”丁元竹说,“为什么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环境破坏、收入不平等、公共政策失效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

今年4月,美世咨询发表的2007年世界城市生活品质调查显示,除了发达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收入水平,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教育普及、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公共服务便捷,被认为是构成城市良好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而美国在前10位最佳城市中榜上无名,据分析,治安不靖和恐怖威胁是影响美国城市生活品质的主要原因。

“历史告诉我们,发展结果往往偏离发展初衷。生活品质的提出意味着要进一步理解‘发展’的概念”,丁元竹说,“人均GDP或人均GNP对生活品质测量的失败,使得学者们必须寻找替代性指标来测量福利。这就导致社会指标、生活品质指标和人类发展指标的不断涌现。在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中间,开始出现了废弃人均GDP或人均GNP测量的声音。”

“生活质量的研究并不和GDP的发展相对立”,武汉大学生活质量研究中心主任周长城解释道,“但仅把城市发展水平定义为人均GDP,就使得很多问题没有被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因此,建立一套适合当前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越来越必要。”

“以人为本”是评价体系的核心

课题组研究认为,生活品质是指人们享受物质和文化发展的水平,以及对于这种享受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客观的生活品质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收入和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获得的包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在内的服务;主观的生活品质是指人们在此基础上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

在经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这项评价体系选择了包括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生活出行与公共安全、社会福利与医疗健康等5大类45个指标来评价生活品质。

对于这套评价体系的核心观点,丁元竹认为,生活品质评价实质是对人民福祉的评价。他说,现代国家创造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就是让人民获得更多福祉。人民福祉是人民能够享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终端成果,是人民对于发展成果的客观享受和主观体验。

“建立这一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我们国家的社会管理理念和发展理念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说。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以人民福祉为内核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是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以提高人民可持续的生活品质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准,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这项评价体系恰恰体现了这一诉求。”

采访中,专家表示该课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认为它搭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生活品质评价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当然,对于这个评价体系,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寻求主观感受和客观标准更好地衔接方面,在实际当中如何更准确地进行测量方面,我们还会进一步补充,使这项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丁元竹说,“尽管有不足之处,但这个评价体系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

生活品质上升为城市基本发展理念

浙大求知、杨公堤踏青、清河坊怀古……山青水绿的杭州城,拥有江南水灵之地独有的娟秀和飘逸。很多人说,在杭州生活,就像是生活在大花园中。近年来,杭州相继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

不仅如此,选择杭州为研究案例,更重要的原因是杭州率先把生活品质提升为城市发展基本理念。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就提出把“生活品质之城”确立为杭州的城市品牌。

在杭州第十次党代会上,许多代表认为,“十一五”期间,杭州能否跨入发达城市门槛,不是由人均生产总值说了算,关键是看杭州人民是否真正享受到了发达城市的生活品质,是否拥有相应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杭州的生活品质,并不仅仅仰赖于其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基础,更重要的是,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其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还有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在我们国家也是较小的。”李培林说。

课题组专家认为:杭州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实践,提出了一种发展导向,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正在逐渐向前迈进过程中,一个先行城市带来的示范和启示作用极其珍贵。

“过去我们总是讲投入和收益,是以经济角度的一套核算体系,现在我们则是在更大环境里考虑这个问题。提高生活品质到底有什么好处?它实际是整个城市收益作用的重新理解。比如生活品质提高以后,很多动漫企业到浙江,还有很多高附加值、资源消耗少的产业都集中过去了,这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收益都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李培林说。

 杭州正在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图为百姓在白堤游玩。来源:《杭州通讯》杂志

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指标

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生活污水处理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噪音污染程度的感受,年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城镇每万人口社区服务设施数,城市空气质量满意度,城市生活用水质量满意度,居住区环境卫生状况满意度,社区生活便利程度评价,社区配套基础设施(供水、电、暖、煤气及其他社区服务设施)满意度

生活出行与公共安全: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从住宅到工作单位路上平均交通时间,房价收入比,居民家庭收入满意度,居民安全感体验,居民对于交通安全状况的评价,居民对于全市整体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居民对于交通拥堵的评价,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每万人口交通事故数,人口火灾发生率

社会福利与医疗健康:每千人口医生数,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每日工作时间,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居民对于医疗保险的满意度,居民对于养老保障的满意度,医疗卫生收费满意度,医疗机构就诊便利性,对工作的满意度

教育与文化娱乐:初中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教育收费合理性的评价,对于城市文化氛围的评价,享有休闲娱乐时间的充分程度

社会参与与社会公平:新生儿人口性别比,基尼系数,对社区生活的感受,公共事务公共参与率

(依据“构筑以生活品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课题报告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