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欧美为何争做“气候秀”

2007-06-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李力 我有话说

自美国总统布什5月31日提出应对气候变化长期战略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环境委员季马斯、轮值主席国德国气候问题谈判代表伯尔尼等纷纷发表讲话,高调批评美国政府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的立场。欧美之间围绕气候和

减排问题的新一轮“口水战”旋即上演。

长期以来,欧美间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理念和框架就存在重大差异。首先,在政策理念上,欧盟主张主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美国则认为减排应以不阻碍经济发展为前提,解决气候变暖问题要依靠清洁的、可再生的替代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基于双方这种不同的认识,欧盟先是于今年初提出了到2020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20%、可再生能源满足20%能耗需求的宏伟计划。后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推动下,力图在即将召开的八国峰会上通过2020年减少初级能源消耗20%,205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50%的目标。而美国则在应对气候变化长期战略中再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有利于保障能源和经济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和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并坚持由各国掌握具体的减排比例。

其次,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框架方面,欧盟坚持在联合国框架内制定“可衡量、有约束力、可执行目标”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系统,积极推动在本次八国首脑峰会期间敲定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路线图”,并在2009年前达成协议。而美国作为《京都议定书》的“背逆者”,布什在5月31日应对气候变化长期战略中建议,于2008年年底前与全球15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设立温室气体减排长期目标。这无异于是要在欧盟倡导的联合国框架外另搞一套,与欧盟主导的“后《京都议定书》”谈判唱对台戏。难怪有欧洲评论批评布什政府在八国峰会前抛出该战略是在原有立场的基础上“玩弄文字游戏”。

近年来,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并逐渐成为有别于传统安全观的政治话题。欧盟近期一再在国际重大场合充当环保急先锋,不遗余力地在联合国、八国峰会等国际场合渲染环境问题的政治色彩,希望以“气候牌”作为自身的“特色外交”,把欧盟商品的高环保标准和“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范本”加以推广。欧盟围绕节能、减排的“气候秀”,不仅是针对减少对外能源依赖、改善自身能源安全交出的答卷,更蕴含着欧盟力图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的野心。而美国作为尚未签署《京都议定书》的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为摆脱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日益增加的内外压力,也不时在环保问题上做出“高姿态”,推销自身颇具优势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产品,为政府大力投资的可替代能源研究收回成本。

应当说,欧美围绕全球应对气候变暖政策主导权的争夺,不仅是关心地球有没有变热,更是在为自身经济寻找增长点。双方交替上演“气候秀”的实质,是希望打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及相关国际组织安排确定的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和基本原则,推卸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义务和责任,让发展中国家替他们买单。(本报布鲁塞尔6月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