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疆人在共建共享中体验先进文化

2007-06-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瑟 我有话说

在乌鲁木齐市最大的人民广场上,来自新民路社区的大爷大妈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为众多的市民表演歌舞《欢腾的天山》。

新疆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群众满意、社会赞许、党委政府认可的一个品牌文化活动,成为具有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形式和各族群众共享共建和谐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城乡文化互动

、对外展示崭新精神风貌的文化名片。五年时间,新疆各族群众共有341.6万人次参与其中,累计演出2.1万场次,有6456.8万人次观看了演出。“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歌声”成为新疆城镇最亮丽的风景线。

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疆的百日广场文化活动自开展以来,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和示范作用正向新疆广阔的农村乡镇辐射延伸,并产生了互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建设发展。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地区,因为种种原因与外界交往较少,和田地委抓住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开展的契机,在群众较为集中的巴扎日,开展了“巴扎新风”活动。每到巴扎日当天,地区和各县的专业文艺团体都会深入到巴扎所在地,为各族群众奉献一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的文艺节目。目前,和田地区86个乡镇中已成立了59个业余演出队,五年中共在巴扎日演出8700多场次,500多万人次观看了演出。

阿克苏地区则按照“乡乡有活动,村村有赛事,户户有歌声”的农村文化建设目标,利用冬春农闲,连续四年累计送电影7.5万场,送戏下乡4000多场,不仅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增强了农牧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地委委员、宣传部长孙振达说:“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让农村更快地富裕起来。要想让农村富裕起来,必须先让他们的头脑富裕起来,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市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先行的大事。”

从城市文化下乡到农牧区文化进城,这正是新疆广场文化互动后产生的一个新气象。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屹谈起这种变化时感慨道:“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方向和目标。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不断有新内容,有所创新,正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新疆大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群众文化活动热潮,说明这项活动受到了各族群众的拥护,它是有生命力的。”

文化阵地成为新疆最牢固的阵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具有符合群众需求,方便群众参与的特点。最关键的是,它一出现就受到群众欢迎,成为维护新疆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强有力的助手。

新疆各地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石河子市2004年的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以庆祝共和国成立55周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50周年为主题;2006年制定了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配合自治区开展的“公民道德建设月”主题;今年的主题则是迎接和宣传党的十七大召开和建军80周年、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和迎奥运。

昌吉回族自治州借助这个平台,定期举办全州农牧区文艺调演、社区文艺汇演、花儿演唱会、青少年歌手大赛、阿肯弹唱会和美术、书法、摄影展等;塔城地区以此平台为抓手,全面加强了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以及报刊投递等思想文化阵地的内容和手段建设;阿勒泰地区围绕建设小康社会,把城市广场文化活动与乡镇“农民文化周”活动有机结合,提出了“乡乡有活动、村村有歌声、户户有欢笑”的文化建设目标。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已经形成了“九县九品”的文化品牌。即和静县的“东归”文化、焉耆县的“花儿”文化、和硕县的金沙滩旅游文化、博湖县的蒙古族民间文化、库尔勒市的孔雀河之夜广场文化、尉犁县的罗布淖尔文化、轮台县的努鲁孜节俗文化、若羌县的红枣文化、且末县的玉文化等,这些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特质的广场文化新内容、新形式,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为当地的“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具有新疆特色的创新之举

喀什市是新疆最早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地区之一,2000年他们感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应该通过群众乐于参与,有较好群众基础的活动来引导、突破,发起了以文化活动为载体,附加精神文明教育,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由浅至深、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

阿不都卡德尔老人是居住在艾提尕尔广场附近几十年的老人,2000年夏天一次偶然路过社区广场时,看到了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立即就喜欢上了它。他兴奋地说:“我们的思想有了寄托,还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

谈起这一切,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深有感触地说:“百日广场文化活动是符合新疆实际,具有新疆特色的创新之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持久的发展活力。我们认识到这项活动对建设和谐文化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这项活动对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和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让百日文化广场成为新疆各族在共建共享中体验先进文化的最有力的场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