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那遥远的地方

2007-06-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建勋 郑清风 我有话说

图为兵车驰骋在风雪新藏线上。 毛德海摄 

  新藏公路,全长2000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氧气含量不足海平面的45%,年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在这条

世界海拔最高的“天路”上,驻扎着一支兵站部队,他们为将士出征高原提供食宿、医疗、油料等保障,在“生命禁区”展示当代后勤军人的风采。

在天路搭建幸福港湾

今年4月9日,新藏线三十里营房兵站迎来首批300名赴藏北高原服役的新兵。此时的新藏线,刚刚解除长达半年之久的大雪封山期,兵站物资匮乏,要迎接这么多人同时入住,难度可想而知。兵站一级厨师卢文尧带领炊事人员按照南北口味八菜一汤两种主食实施伙食保障,另一班人马迅速对兵站80多个房间进行规范整理,添置住宿设备,以星级宾馆的接待标准迎接新兵。午夜,新兵们乘着数十辆运输车驶进兵站,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星级宾馆的热情服务,让这些从未踏入“生命禁区”的新兵忘却了高寒缺氧的危境。

兵站建立以来,新藏线兵站部队接待官兵150万人(次),加注油料近百万吨。一代代兵站人在“生命禁区”战风雪,斗严寒,结束了过往部队住通铺、睡大箱、吃干粮的历史,打造出一个个幸福港湾。如今的新藏线兵站,实现了洗热水澡、打程控电话、看卫星电视、住高级氧吧等十余项目标。

在生命禁区扶危济困

新藏公路环境恶劣,全程海拔超过5000米的冰雪达坂十几座,多处路段方圆百里荒无人烟。多年来,新藏线兵站官兵在完成作战部队、边防官兵和汽车部队食宿、油料加注等重大保障任务的同时,抢救遇险官兵278人(次),为过往新藏线的汽车部队、地方群众及国外探险人士提供医疗健康等服务600多次。

2005年10月11日,一场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入侵新藏公路海拔5100米的野马滩,正在高原执行任务的新疆军区某汽车团两台运输车,被风雪淹埋。4名战士在经过整整18个小时的挣扎之后,终于在第二天早上找到路边的电线杆,向甜水海兵站发出求救信号。情况十分紧急!兵站站长杨坤清带着救援小组在齐腰深的雪中向遇险车辆爬去,经过不懈努力,遇险的4名战友终于脱离危险。

全天候应急保障

今年4月下旬,新疆军区某高原山地步兵师挺进雪域“生命禁区”进行适应性训练,为考验应急作战能力,部队临时改变训练形式,需在红柳滩兵站实施紧急加油。

红柳滩兵站受领任务后,迅速组织人员实施油料加注。夜空突然下起鹅毛大雪,气温骤降至零下21摄氏度。部队有训练要求,时间半分不能耽误,兵站站长李积龙果断宣布:迅速启动刚刚装备的多功能自动加油装置,所有业务人员全部进入战时状态。海拔4300米,午夜23时,风力6级,气温零下21摄氏度,40台混编装甲、物资运输车,30分钟内完成油料加注――新藏线红柳滩兵站在高原恶劣环境下创造出实施油料保障的奇迹。

新藏线兵站近年装备了全军最为先进的自动加油装置,每个兵站全天候应急值班,为过往部队加油已作到快捷高效无误。

无法回避的人生

一边是光荣而神圣的保障任务,一边是需要照顾陪伴的父母妻儿,这是许多新藏线兵站官兵无法回避的人生。

1998年7月,是西藏阿里狮泉河兵站站长周仲林最忙碌的月份,数百名在高原筑路的施工部队住在兵站,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摆在面前。而这时,远在新疆叶城的妻子生病住院,还不到3个月的小孩嗷嗷待哺,无人照顾。领导安排周仲林休假,可仅有十来个人的兵站本来力量就不够,他这一走,施工部队怎么办?在双重责任面前,周仲林最终选择留在兵站。他托人为妻子找了一个保姆,并在电话里鼓励妻子一定要渡过难关。两年之后,周仲林完成任务下山回到叶城。在家属院,已快3岁的儿子正和一群小孩玩耍。有人对周仲林说,你儿子就在这里,看看哪个是?周仲林辨认了半天也没认出来。回到家里,这位接待过近百名将军的七尺男儿愧疚得禁不住落泪,他对妻子说,国家大于小家,我是一名军人,请原谅我把国家放在第一位。如今,这位在新藏线摸爬滚打了14年的“老新藏”,已成为新疆军区叶城中心兵站站长,继续为边防官兵奉献着他的热血和年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