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清理“红头文件”须下切实功夫

2007-06-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钟一苇 我有话说

新中国建立以来第5次行政法规规章全面清理工作正在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展开。新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对于此次清理活动,90.9%的人表示赞成。另外,86.3%的人认为“法规滞后、很多规定明显过时”,77.6%的认为,清理活动最应该强调“公平”原则。

那么多人对“红头文件”清理工作表示支持当属意料之中,因为公众通常是“红头文件”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清理工作无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在整个政策体系中,一些过时的、不合理的“红头文件”,就像暗礁一样,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给民众生产生活以及政府决策本身的权威性和信誉度造成了不小的损害。尤其对普通公民而言,有些文件所构筑的陷阱往往猝不及防,一旦落入其中,救济的成本又常常令人望而生畏。因而,通过清理工作,政府部门不仅可以给政策体系“清淤”,保证政策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合理性,而且也使政策更为切合民意,增加政府行为的可预性。

当然,“红头文件”清理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只是对某一时段内既存“问题”文件的一种清除。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几次清理工作表明了这一点:一次清理之后,一些新的“问题”文件又会逐渐积累,直至下一次清理,如此过程可以不断重复。因而,从长远看,清理工作只是剔除“问题”文件的一种“外科”手术,尚未根除真正的“病因”。

除了一部分因时效性而产生的“问题”文件之外,很多“问题”文件的毛病出在制定者身上。“红头文件”是发布政令的重要方式,是决策者意志的直接体现。决策者运用权力的状况决定了政令的合理程度――决策者的权力受到越充分的监督和制约,政令的合理性就越大。这是因为权力监督的过程,也就是不同意见的表达过程,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过程,政令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以籍此得到较为周全的考量,而不至在事后陷入漏洞百出的境地。若缺乏权力监督,长官意志就会盛行,一切讨论的余地和不同意见也就不复存在。现实之中,有些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由于没有受到很多的监督,作决策下命令凭一己想象,一意孤行,于是许多“红头文件”失之随意,甚至太过荒唐。比如,有的地方规定,投资5000万元的外地客商开车违法可以免去处罚;有的则规定公务招待必须喝什么酒;还有的“红头文件”专门规定群众观看文艺节目必须鼓掌,等等。

所以,清理“红头文件”,根本之法还在于清理有些政府部门及其领导者独断专行的“习性”。邓小平同志讲:“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只有在权力监督和民主决策上下一番切实功夫,“问题”文件才会减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