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变古意为今情

2007-06-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薛永年 我有话说

6月22日,“诗韵丹青――高冠华花鸟画展”将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已故著名画家高冠华先生是近现代花鸟画巨匠潘天寿的入室弟子,他以传统写意花鸟画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早年作品即受到徐悲鸿的奖掖,称其“画而通于书者”“所谓壮采极高境界也”,晚年更获得了日本国际书画协会颁发的“国际书画最高荣誉奖

”。最近,我系统拜读了高先生的绘画与著述,深感他的艺术既是弘扬传统的硕果,又是创造精神的结晶。

内行人都知道,论中国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出新,以花鸟画为最难,写意花鸟画则尤难。这是因为写意花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变自然美为艺术美的独特传统,完善了适于表现中国文化意识与民族审美观念的艺术语言。比如:取象单纯,传神于似与不似之间;淡化空间,无画处皆成妙境;强化意趣,我之情与物之神契合为一;精求笔墨,在笔歌墨舞中抒写个性;严于格律,求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唯其如此,学习者不下功夫,不以丰富的学识修养为背景,就攻不进去,就很难恰到好处地领悟其中的奥妙,更谈不上得心应手地状物抒怀了。

高先生的可贵之处,也恰恰在于他不但以狮子搏象的力量攻进去了,登堂入室,窥其阃奥,而且跳出来了,以我法运古法,变古意为今情。

仔细考察高冠华先生的绘画,可以发现三大突出特点,一是创造了诗情洋溢的意境。他笔下的花木虽有春夏秋冬之别,画中禽鱼更有飞鸣栖宿之异,但总是在春夏秋冬光风雨雪的衬托下,平添着活泼跃动的生机,充满了人间的情意。画桃花流水鳜鱼肥,不突现鳜鱼的催人涎下,却把一树带雨的桃花点染的浓艳欲滴,透露出无穷的春意;画小园篱畔的秋光,不画风急木落,而画闪动着无尽骄阳的黄菊、老而弥艳的雁来红和枝头对语的小鸟;画冬雪中的花木,不画景物肃杀万籁俱寂,而画雪花六出,漫天飞舞,浓密的枯枝映衬着报春的梅花……画家在幅幅不同的构境中,表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怀和大自然的生机盎然。

二是强化了空间层次感与部分艺术形象的体积感。如果比较一下他画的石榴与古人的不同,便可以发现,传统的写意蔬果画虽不忽略形似,但殊少分量感,高冠华笔下的石榴则红艳圆浑沉重欲坠。这种对体积感的刻意强调,既说明了他良好的西画基础,也表现了他在洋为中用上的努力。传统的花鸟画差不多皆描写近距离的景物,而以书入画的结果、书法笔势的引入、起承转合的讲求,更导致了布局的平面化,虽然在平面化的布局中仍可极尽疏密虚实开合聚散等种种变化,但画中的空间真实感便为引发联想的虚白所替代。高冠华先生虽也画近景花鸟,也仍然利用空白,但在所画近景中注意了空间层次的显示。他说:“我为了表现层次,想在不影响空白的作用下,前景画花,花后补石,石后添花,花外加点,似花非花,是物非物,这样抽象处理,层次增加了,远近距离有了,彼此间的虚实关系也明显了,使花鸟画的意境有了新的发展。”

三是在色彩的使用上引入了丰富的间色,并且使用了积色的方法。传统的写意花鸟画,一直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用色基本上是原色,运作方法亦往往一笔而成,极少积累叠压,只在个别地方稍加点醒而已。近代一些融合中西的大家,虽深明色彩之学,但所绘写意花鸟似着意于造型的写实,尚未顾及色彩的更大突破。高

先生则扩大用水,加强色墨累积,不仅把积累墨法引入写意花鸟画,也时用积色法。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写意花鸟画中大胆借鉴西方用色方法,多用间色,甚至一反笔笔涮净的习惯,在各种色彩的复合中,追求色相的丰富和谐。尽管有的画不像传统写意画那么洁净,却增进了色彩表现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