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锡林郭勒“三转”惠泽草原

2007-06-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高平 我有话说

本报呼和浩特6月15日电6月初,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迎来了一个庞大的采访团,30多家中外媒体的记者在离北京最近的风沙源――浑善达克沙地,看到了绿锁黄龙的壮观景象。由于连续几年的禁牧和围封,草原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这只是锡林郭勒大草原推行农村牧区综合配套改革带来的直观印象。这

里的改革可以用“三转”形象概括:牛羊向棚圈转移,人口向城镇转移,财力向民生转移。

锡盟的面积是20.3万平方公里,牧民21万人,简单算账的话,可以认为一个牧民占有1平方公里的草原。但是传统粗放的天然放牧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使草原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牧民增收也受到很大影响。为此,锡盟从制度上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在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普遍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场“三牧”制度。所谓的草场“三牧”就是休牧、轮牧、禁牧,牛羊从散放转移到棚圈舍饲。从2003年开始,逐嘎查(村)、逐苏木(乡)重新测定了适宜载畜量,逐户签订了草畜平衡责任书。全盟出栏牲畜突破了800万头只,过冬牲畜控制在920万头只以内,走上草畜平衡的良性轨道。同时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牛羊育肥技术,畜牧业的效益和牧民收入大幅增加。

鼓励牧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和生态移民也是锡林郭勒草原的一大变革。出台了《关于引导扶持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措施的指导意见》,通过给牧民解决最低生活保障,解决牧民子女入学等各种待遇吸引牧民进城。从此,草原深处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牧人,放下牧羊鞭,向城镇转移进发。在西乌珠穆沁旗服装市场里,女牧民斯日古冷和县城人已毫无区别。她用昔日接羔、剪毛练就的一双巧手,缝制出一件又一件漂亮的蒙古袍,斯日古冷带出了全家和妹妹,同时招收了5名进城务工的年轻牧民做民族服装,服装店日益红火起来,每年300多件蒙古服装远销到北京、呼和浩特等城市,营业场地由一间屋发展到三间屋。去年她家收入3万多元,比放牧时高出很多。

去年,全盟引导扶持农牧民直接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转移农村牧区人口2.4万人。留守的牧民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禁牧休牧面积占到草场总面积的99%。

财力向民生转移。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有效落实,下拨补助经费1082万元,惠及学生78000多人。免费发放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教科书,惠及学生59000多人。各级财政补助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710万元,惠及全部住宿学生39000多人。牧民子女已经全部实现进城上学,下一代享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税费改革后全面推开了“乡财县管”改革,牧民人均累计减负2548元。全盟苏木、乡镇由117个撤并为58个,经济和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在加强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覆盖农牧业人口35万多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