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2007-06-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晁永强 本报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

在经济全球化成为共识,国际化人才成为国际竞争力重要支撑的背景下,青岛科技大学积极顺应时代要求,较早地开展国际间合作,利用国外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实施输出、引进、融合等措施,初步构筑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果。

输出学生,

接受世界一流专业技术学习

近年来,青岛科大在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上全面向国际合作进军,在博士、硕士到本专科不同层次、理工经管文多学科上拥有了不同模式的合作办学项目。近五年来已经与韩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爱沙尼亚等国家开办了实质性的合作办学项目10个,输送学生800多人。

青岛科大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共建的中德科技学院,被称为山东省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中德科技学院于2002年由中德双方共同创办,是青岛科大的直属学院,自2003年开始就纳入了国家统一招生,这一项目已经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框架。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有140多名本科生,50多名研究生赴德国学习。

引进优质资源,创新教育方法

青岛科大与国外的高校和企业从两种渠道开展合作,改善了自己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

首先在资金上、设备上得到了支持。在中德科技学院的办学项目上,除了德国国家教研部已为本项目投资了约110万欧元外,德国帕德博恩大学还提供了价值50万欧元的先进实验仪器,巴斯夫公司捐赠了价值10万欧元的实验设备,这使得青岛科技大学机械学科的部分实验设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德国的机械技术和高等教育都处于世界前沿,而中德科技学院的专业就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与青岛科大合建中德学院的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是国立综合性大学,其机械工程系在德国全部29个机械工程院系中名列第6位。在国内学习阶段,青岛科大与帕德博恩大学共同制定联合教学计划,由中德教师联合授课。在基础课教学中,采用“结对”授课方法,即对每一门课程,由中德双方各派一名教师共同负责,使用中文德文两本教材,用中文和德文两种语言讲解。同时,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多媒体远程实时课堂教学系统,确保国内国外教学信息的一致性和同步性。

青岛科大在高校合作中,借鉴和吸收了优质教育资源,另外还积极与跨国企业合作,吸收资金和世界一流的实验设施,通过建立研究生培养基金、窗口实验室、学生创业中心等,拓宽了人才培养的平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日本的跨国公司共建的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项目,都是由跨国公司提供资金和设备,为学校提供了相关的软硬件支持。

在高端人才培养上,青岛科大实行跨国合作带动研究生培养。比如,与世界500强之一的德国拜耳公司签订协议,由德方投入75万元人民币通过合作开发科技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这种培养方式使青岛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培养直接与国际相接轨。与美国陶式化学公司的合作也采取了类似的模式,由对方出资设立基金,吸收青岛科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项目合作和课题研发,使学生没毕业就已经涉入到世界先进技术领域,开展实践。近年来,青岛科大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等国企业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仅在高分子科学等领域培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就有40余人的毕业论文都是在国外完成的,他们在参与世界大公司科技开发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使自己一毕业就走在世界科技前沿。

引进海外师资,充实国际化课程体系,营造国际化氛围

青岛科大近年来加大力度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和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两年内从海外引进了30多名博士等高级人才,使学校的师资结构加快向高层次、国际化迈进。与此同时,专门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使用原版英文专业教材并使用英语或双语授课,倡导中外学生混班上课,即中国的学生和国外的学生在同一个班上课,老师讲授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全部使用外语,使用更多的国外原版教材。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引导研究生的课题关注国际化领域,活跃对国际社会的地区研究,推动国外知名院所的知名专家来讲学报告或聘为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有关讲座报告,对学生开展国际素养教育。

在外语专业建设上,学校面向青岛的地理环境和市场需要,开设了日语、德语、法语、韩语等语种,并通过开展“外语文化节”等各种文化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