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这里有需要我的职工牧民

2007-06-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西南方的边境线上,耸立着高高的巴尔鲁克山。在这片河溪纵横、绿草茵茵的山谷里,见证着一位靠自学成为医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天使”的人,她叫梅莲。

从改变自己到救死扶伤

20多平方米的小屋被分隔成几个更小的空间,分别为诊断室、治疗室、输液

室和药品室。环顾四周,所有的设备仅有2张办公桌、2张病床、4个药柜、几把木椅和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这就是梅莲工作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161团九连的卫生室。

“我每年在这里要接诊4000多人次。而附近的牧场、远处的大山里,都是我常去的地方,因为那里的牧民需要我。”有谁想到,守护着祖国最西北边境连队的这位医生,从没有进过校门学过医,她所有的医术全靠自学而来。“那时没有条件,干一天活后回到宿舍,同伴们都睡了,我就点起煤油灯,趴在床沿边,借着昏暗的灯火苦读医书。每天早晨起床后,我的脸颊都印着两团黑晕,全是被煤油灯的烟熏的。”3年时间,她啃下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十几部医学著作,并学会了针灸。

理论知识有了,怎么实践呢?机会来了。1987年夏天,连里卫生员外出未回,一位职工严重呕吐,连长找到了梅莲,问她能不能处理一下。她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后,鼓起勇气说:“我能!”认真查看了呕吐物和症状后,她断定是蔬菜残留农药中毒,立即给那位职工注射了解毒剂,又用中草药和针灸为他清除体内的毒素。当病人恢复健康时,连队沸腾了。那年8月,卫生员调走了,梅莲自然而然地接过了卫生员的工作。

卫生员是当上了,她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松。1987年11月27日,这个让梅莲刻骨铭心的日子,职工王金福突发脑溢血,家人找到了梅莲。当时王金福已昏迷不醒,牙关紧闭,鼻孔已没有了吸气。有人主张送团部医院,有人不信任刚刚接任卫生员的梅莲能治好病人。王金福的妻子信任地对梅莲说:“我相信你,你说咋办就咋办。”梅莲拿出纤细的银针,觉得有千斤重。她深深地吸了口气,找准穴位,从容地扎了下去。一秒钟,两秒钟,一分钟,两分钟……十几分钟后,王金福的牙关松动了,随后他的眼睛也睁开了。

一根银针和一把草药

靠着顽强的努力,梅莲一直坚持学习,1999年她通过了兵团医疗卫生系列医师资格考试,成了一名真正的医生。而她的医术水平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更是让她名扬巴尔鲁克山区。

2001年6月,九连附近的裕民县察托汗海牧场牧民玛尔赞患了急性肺炎,梅莲骑马来到4公里外的她家。十多天后,只剩下最后一次出诊了,那天正巧是梅莲的生日,丈夫劝她别去了,在家好好吃顿饭过个生日。她却说:“我是医生,哪能为了过生日就不尽医生的责任。我打完针再回来吃也一样。”打完针回家时,天色已晚,玛尔赞不放心梅莲一个人骑马走山路回家,就让儿子护送。上了山坡,梅莲感到身上有点冷,抽了件衣服就往身上披。没想到这一举动惊吓了马,一声嘶鸣,马惊了,猝不及防的梅莲仰面从马上摔下,一只脚却被卡在马镫里,马拖着她往山下跑。玛尔赞的儿子见此情景拼命拦住马,才使梅莲避免了一场灾难。回到家里,丈夫看到她满身的伤痕,警告她再不能骑马出诊了,她却一笑道:“不骑马,我怎么到牧民家里呀。”

一个连队里的医生,要独自面对和处理各种各样的病症。艰苦而又特殊的环境,逼得梅莲成了一个多面手。她从第一次接生到现在,已把60多个生命安然地迎接到这个世界上。而在她家里,还有更多的病人等待着她的治疗。阿依古丽是察汗托海牧场的牧民,1995年8月不慎烫伤了双脚。因为要照顾家里的牛羊,阿依古丽的丈夫放下妻子就回家了,连刚满一岁的儿子也交给了梅莲。梅莲每天不仅要给阿依古丽治病,做饭,还要照顾她的儿子。因为是脚伤,阿依古丽无法下床,大小便全靠梅莲照顾。半个月后,阿依古丽的伤痊愈了,离别时,她搂着梅莲久久不肯离去。她说:“从来没有人对我这样好过,梅医生为我做的事,我家人都做不到。”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用职工和牧民们的话来说就是:这里艰苦,偏僻,我们需要这样土生土长的医生,需要她手中的一根银针和一把草药。看着这些纯朴善良的人们,梅莲深情地说:“我也离不开巴尔鲁克山,真得很喜欢这里。这几年我们的日子好过多了,用上了电灯、自来水,看上了电视,现在危旧房改造正在进行中,连里还实施了‘连连通’工程,柏油路马上就通了,生活越来越好,我更离不开这里了,因为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这里有需要我的职工牧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