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快城乡统筹 共享和谐教育

2007-06-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彭智勇 我有话说

●地方实情决定了教育发展需城乡统筹
●区域教育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互动
●城市“长”自农村,教育应为农村服务

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决定了重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最关键、最现实、最紧要的是坚定不移地搞好城乡统筹。从根本上讲,

实现城乡统筹,筑基在农村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上态平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上。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性事业,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局中,应积极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把握发展与公平两条主线,紧扣公平抓发展的思路,在统筹发展中共建共享和谐教育,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为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面临新挑战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合格的劳动力是重庆教育面对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挑战着重庆的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使城乡教育统筹迫在眉睫。重庆市和四川省共同签署的《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首次共同确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确定建立统一的工作和协调机制,并就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产业协作、共建生态屏障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教育是现代农业的基础,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需要建立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交流合作的组织和工作机制,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加快区域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成渝经济区”的建立与形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发展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好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才能将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目前,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带来诸多新的结构性矛盾。教育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改变农村面貌,建设好农民家园,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全体农民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多样化发展。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主要思路

思考教育必须跳出教育,研究区域教育必须把它放到与经济社会结合、互动的层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认为,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先发展的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导致周边地区的衰落,区域经济不平衡就会扩大。因此,在“成渝经济区”、“1小时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要尽量建立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为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教育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其基本思路,就是要抓住“一个关键”、处理好“三个关系”、发挥好各类教育的作用,抓住“一个关键”,就是要抓住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关键。处理好“三个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统筹与分类、兼顾与扶持、平衡与倾斜的关系,实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协调发展。发挥好各类教育的作用,就是基础教育要成为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把成效更多地体现在“均衡”上。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上的差距,让城乡教育变得更加“平坦化”。职业教育要成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把成效更多地体现在“转移”上。要通过更加广泛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积极帮助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移。高等教育应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把成效更多地体现在“转化”上,努力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智力资源,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的强大生产力,将先进思想文化转化为培育广大农民崭新人文精神的先导力量。

教育统筹发展的可行举措

实现城乡教育统筹,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入手,帮助农民实现从土地走向城市的转变,让城区从农村的广阔空间中“长”出来,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最基础的人才保障。其可行的措施大略如下:

强化宏观决策,建立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体制。要达到重庆市的发展目标,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科教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必要的出路在于:一是统筹规划。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建立一个能够打破按照城乡、行政级别、所有制、就业状态来规划的体制。二是统筹预算。统筹城乡教育投资的规模、结构,布局,建立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需求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三是统筹资产。统筹城乡教育资产存量的配置结构与布局,建立一个能使教育资产集约配置的、多部门共享的、有效整合与调配的、促进城乡之间资产转移的资产管理体制。四是统筹师资。统筹城乡教育人事资源的配置结构与布局,建立一个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人员充分流动的、城市有效支援农村的教师管理体制。

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能力。第一,巩固和发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已有成果。利用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比较完备的优势,扩大中小学教育资源服务功能,使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农村社区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第二,坚持中等职业教育全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合理配置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引导社会资金对职业教育的正常投资,创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或重点职业学校。第三,整合成人教育资源,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农村开展“订单式”培训、“一条龙”服务,增加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的科技含量,提高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农民培训工作,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为推进城市化服务。

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建立和完善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完善教育投融资体系,依法保证“三个增长”,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

加强交流与合作,实行教育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成渝经济区”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交流和联合办学,加强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为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区域教育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机制,打造教育资源开放、交流、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全面开放职业教育资源,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到城市学校进修学历和接受短期培训,对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市民待遇,对于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适当减免其学习费用。

建立和落实城乡一体的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救助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就学保障机制,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完善普通高中减免制度,落实“五类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资助政策,进一步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上学,上好学,让教育新机制的阳光沐浴着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作者系重庆市委教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