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启动智力脱贫的杠杆

2007-06-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周玮 我有话说

1993年12月,文化部成立文化扶贫委员会,至今已走过13年。回首来时的足迹,文化扶贫委员会主任徐惟诚感触颇深:“文化扶贫委员会的力量有限,它就好像一根杠杆,起一点启动和撬动的作用。”

寻找合适的支点

“文化扶贫好比杠杆,寻找到合适的支点,启动一下,车轮就可以不断

向前滚动,哪怕遇到暂时的困难,也可以将其克服,继续前进。”徐惟诚的话很有深意。

是的,水灾可以冲走房子、大棚、鱼苗,但冲不走头脑中的技术。只要有技术,再奋斗几年,什么都会有的。

贫困地区的农民要摆脱贫困有两个障碍,一是交通不便,二是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就缺少发展经济的能力。于是,文化扶贫委员会找到了第一个支点――帮助农村建立村级小型图书室。1994年,文化扶贫委员会联合新闻出版总署等单位,启动了目标是在一万个村中建立图书室的“万村书库”工程。如今,已在全国几万个乡村建立了近9万个图书室。

农民需要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文化扶贫委员会就从1997年起组织力量精心编写农村最适用的图书。“中国农村书库”系列图书每套100本,至今已出版的第四套,是专为进城打工的农民编写的。

1999年开始,全国农民读书征文竞赛活动开展起来,到2007年已举办8届。《一本书改变俺一生讨饭户喜圆致富梦》《地膜西瓜高产丈夫拱手道歉》《读书,让我学会教育孩子》《学法方知入迷途》……一篇篇征文,充满了喜悦与感激。

借众人之力掘潜在资源

大部分城里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看过的书,长大后就成了废纸。但在农村,还有很多没见过课外读物的孩子。发动城里的孩子把自己看过的书寄给农村的小朋友,文化扶贫委员会和团中央等单位合作,组织了城乡儿童手拉手交朋友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至1998年就有2500万册以上图书寄往农村。

近年来,“手拉手”活动不断深入,河南信阳鸡公山有了“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营地”,每年举办两期夏令营,参加者一半城里的孩子、一半农村的孩子。“不知道的世界,我的妈妈”“提个好问题”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成长。

据介绍,今年的夏令营,将以“手拉手,你真棒”为主题,鼓励孩子们发现身边小朋友身上的优点。

孩子们的好点子也给了文化扶贫委员会不少启发。南京市的小朋友发现他们的手拉手对子――大别山区王大湾小学一件乐器都没有,就由每个少先队员回家去拿来一个牙膏皮。最后,10万个牙膏皮换来了一个鼓乐队。

“像这样与己无损,与人有益的机会,社会上还有不少,有待我们的发现和组织。”徐惟诚说。

用最少的钱产生最大的效果

1998年抗洪斗争中,一些灾民住在大堤上,看不到报纸、电视,不知道形势的发展和信息,情绪不安。文化扶贫委员会将3000台大型半导体收音机,配上足够用半个月的电池,送到湖北、湖南、江西的大堤上,对安定人心起到很好的作用。有些地方医疗队去不了,或者无法常去,药也不够,文化扶贫委员会就赶印了20万册《救灾防病手册》送到灾区免费发放,对于减少疾病流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订一份报纸、订一份杂志,费用有限,但对于一个贫困山区或小学,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文化扶贫委员会从1994年开始,每年都动员社会各界向贫困地区和希望小学赠送《农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少年报》《乡镇论坛》等报刊数万份。据统计,10多年来累计向贫困地区农民赠送《农民日报》20多万份。

得知儿童剧团有送戏下乡的积极性,只是缺少路费,1995年4月初,文化扶贫委员会、中宣部、文化部等联合实施“为农村儿童送戏工程”,帮助他们解决少量补贴,要求各地儿童艺术院团每年在自己演出任务之外,为农村儿童加演100场。各地戏剧工作者纷纷响应,行动积极。这一工程已在几年前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形成经常化机制。

13年过去了,文化扶贫的道路上,会集了更多富有爱心的同路人。将邀请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小朋友一起游园,让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手拉手”交朋友;在今年下半年,向河北、贵州、广西等贫困地区小学赠送《学生规范字典》――他们还在不停地寻找智力脱贫的新“支点”……(据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