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信 感恩 不放弃

2007-06-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振国 我有话说

记者附言 前不久,记者随同采访团来到辽宁,深切地感受到,辽宁省在扶贫助学工作中,不仅使各类受助学生完成了学业,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学生树立的自立、自强、感恩社会的精神。他们把贫困当做一种动力,以健全的人格、积极人生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直面人生,令人敬佩。这里的记者选取了几位同学的经历,让大家了解他们是如何在逆境中学习,磨练出具有当代特点的健康人格和精神魅力。

“我是自信的!”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05级 曹中秋

安利(中国)人力资源总监曾经到东大作报告,我曾经问他:“您认为贫困生最缺少什么?”他是这样回答我的,他说:“贫困生其实什么都不缺!如果真要说缺点什么,你问这句话的本身表明你缺少自信!”所以今天我讲人生靠自己的努力,走自己的路,我是自信的!

我来自江苏的一个农村,穷得连一个亲戚、邻居都不愿意拉你一把时,那该是一种怎样的艰难!

直到我被评为省级的“阳光学子”,家里才有了每月50元的低保补助,结束了没有电的历史!读初三的时候,邻里、老师告诉我,读高中要住校,不能再帮家里干活,别说几千元的学费,吃饭的钱从哪儿来啊?!那年暑假,我一直在拾蝉蜕,整整有二十麻袋,96斤,换了我进高中的费用。三年高中,我做了三年家教。没有人说自己喜欢贫穷,但是我们却没有理由不去接受贫困。

2005年9月我带着仅凑的800块钱,跨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

进了大学,我在各方面都没落下――

在别人还在酣梦中的时候,我已经早早起来,奔波在每周五六份家教的路上。当我看到自己家教的学生分数直线上升时,我感到的是,我不仅仅挣到了生活费,养活了自己,同时也帮助了别人,提高了自己!

作为高中入党的党员,我在副排长、党支部书记、学生办干事、学工委主席的位子上团结同事,服务同学,一次次被称为“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榜样”;我参加沈阳市党员义工志愿服务组,我尽到了一个学生干部应尽的责任,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俗话说“自古寒门出才子”,从贫困的磨砺中走出来的多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在贫困的压力下成长的人都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贫困中崛起的人定能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所以我们要对贫困说声感谢!

永不放弃

沈阳建筑大学2004级 黄佳宁

我现已是大三的学生。生活让我学会用自己的双手撑起头顶的天空,用自己的力量开拓前面的这方疆土,用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人的那份真诚,用满腔的热情回报培育我的这个充满爱心的社会。

我出生于辽宁省凤城市的一个小镇,家里收入主要依靠务农。当收到来自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昂贵的学费成了我父母最大的心病。

和很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不同的是,我心里想的是如何去打工,挣生活费。在大学不到两个星期里,我应聘到沈阳一家大型糖酒场,做促销员,那些天,每天都是早上6:00从学校出发,晚上8点回来,坚持了几天,终于拿到了大学里的第一份工资。在学校,我同时兼职在教室管理科和宿舍管理员助理的岗位,除了学习和学生工作之外,每天都奔跑于教室与宿舍之间,虽然很累,但是却让我很充实,因为工作干的出色,教室管理科主任还任命我为组长,宿舍管理科的工作也得到了宿舍管理科主任的好评,并且连任了两年的管理员助理的职务,这些成绩给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

学习上勤奋刻苦力争上游,学好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本领。专业非常突出。2005-2006学年上学期,我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学习优秀奖学金”;2005-2006学年下学期,获得“二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

每次得到荣誉之后,我都会及时把消息告诉父母,告诉每一个关心我的人,让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份喜悦,这份欣慰。经济上我是贫瘠的,但在其他方面,我是一位富有的人。时间会证明一切。

人穷、志坚,我坚持一颗永不放弃的心,终有一天会达到目标,回报关心爱护自己的所有人。

感恩之心

东北育才学校2006级 任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初中三年的刻苦学习,我顺利考入全省名校――东北育才学校。

与育才其他的学生不同的是,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家庭贫困的农村孩子,在学校里可免收学费、书费,还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被称为宏志生。我不了解其他同学的过去,但我却永远也忘不掉自己的从前。忘不了学习成绩持续名列前茅使父母脸上露出的喜悦的笑容;忘不了每次伸手向父母要学费时,父母因没有能力支付而显出的满脸无奈;忘不了父母为了我和弟弟能上学努力工作而累弯了腰,磨厚了的茧;忘不了自己听说东北育才学校对贫困优秀学生实行免收学费、书费时心中暗暗立下的决心;忘不了为完成这个心愿在灯下苦读的时光;更忘不了通过努力接收到了东北育才学校通知书时全家一起痛哭的场面……

自从来到东北育才这所全省名校,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首先,东北育才是不知道多少优秀学生向往的全省名校,更不用说农村孩子,这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但却实现在我的身上;其次,我有一个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的年轻、美丽的班主任。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考上我们县的重点高中,再考上重点大学,最好找到一份好工作,用我的工作成果来回报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

记得“十一”长假里,我因在通往车站的道路上堵车,错过了通往家乡的最后一班车。一个孤单的女孩走在异乡的道路上,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除了感到想家之外,更多的是无助与难以名状的恐惧。我不知所措,浮想连翩,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于是,我拨通了王老师的电话,希望能得到允许。王老师的回答却令我彻底失望了――学校已经关门了,于是,我在话中放声大哭,王老师则安慰着我,告诉我不要乱走动。一会儿,一辆车停在我面前,从车上下来的人竟是王老师……

王老师为我付出的实在太多,此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去报答我最亲爱的班主任――我的“妈妈”――王晓萍老师!

链接:辽宁省已基本建立起了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比较完善的助学体系,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积极推进实施“两免一补”工作,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仅2005年实际安排“两免”资金为1.6亿元,受益学生达到41.8万人;每生每年300元的“一补”得到资助的学生为4.7万名。

●创建“宏志班”资助政策,保障农村困难家庭学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2004年至2006年省财政共安排资金3025万元,使16189名宏志生免费上高中。

●2005年和2006年分别资助中职困难学生6028人、27266人。

●完善高等教育扶困助学制度。2005年普通高校在校特困生90%以上获得资助,计6万余人;2006年省核拨国家和省政府奖、助学金10803万元,资助贫困学生7万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