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上最美的乡村

2007-06-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景华 我有话说

2006年9月,马来西亚籍古建筑专家卢光裕等一行,对广东开平赤坎镇三门里等四个申报点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了考察。世遗专家评价道: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全世界最美的乡村。张景华摄

6月28日,代表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开平碉楼与村落”不负众望,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投票,成为中国第35项载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这也是广东省的首个世界遗产项目。

据悉,本次向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申遗报告的有60多个国家的60多个项目,经过几轮筛选,在今年1月巴黎召开的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秘密”会议上,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进入最后一轮角逐的17个世遗项目之一。

开平碉楼与村落:堪称民间主动融合不同文化的典范

日前,记者来到广东开平,走访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地的自力村村落、方氏灯楼、马降龙村落等地。伫立于自力村的村口,远远望去,蓝天下,灰白色的碉楼、别墅错落有致,周边的荷塘、修竹、绿树交映生辉。稻田里悠然的水牛,巷陌间嬉戏的小鸭,自家门前忙碌的农妇,形成了一道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2006年9月,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派遣马来西亚籍古建筑专家卢光裕等一行,对开平蚬冈镇锦江里、塘口镇自力村、百合镇马降龙、赤坎镇三门里四个申报点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了考察。世遗专家评价道: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全世界最美的乡村,堪称民间主动融合不同文化的典范,这样的历史文化遗迹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开平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全市68万人,而在国外的开平华侨就有75万人。在开平城乡,碉楼星罗棋布,可谓是“无碉不成村”,仅现存的碉楼就有1833座,最多时达3000多座。

开平碉楼多兴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乡土建筑群体,由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侨吸取各自侨居国的建筑风格,结合中国建筑传统设计建造,其建筑艺术和装饰风格在世界上可谓独树一帜: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伊斯兰的铁雕、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新文艺运动的装饰手法以及工业派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都融入其中,反映了侨乡文化的超前性和创新性,在中国乡村建筑史上堪称奇迹,被誉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专家认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价值在于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意味:既是中原儒家文化的传承,又有兼容开放的特性;既是华夏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延续,又有近代外国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的影响;既记录着一段辛酸的近代移民史,又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先声。

在开平城乡,碉楼星罗棋布,可谓是“无碉不成村”,其建筑艺术和装饰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图为自力村碉楼群。张景华摄

申遗过程中的每一项

工作都有法可依

2001年,开平市正式启动了“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了第一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然而,中国历史悠久,文明众多,仅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就有近百项。2006年年底,国家文物局对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进行了重新整合,有35个项目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20个项目是组合项目。

根据申遗的规则,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处文化遗产和一处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有6条,符合其中1条就具备申报条件。而开平碉楼与村落竟符合4条标准,没有相同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就不可能再产生这样的建筑形态。世遗专家认为,开平碉楼与村落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阶段,为已经消逝的近代文明提供了独特的见证,对中国近代建筑史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人类居住的杰出范例。开平的碉楼与村落是一个有机整体,附近自然村落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农耕生活方式也应该成为保护的重点。在专家的建议下,开平的申遗名称由“开平碉楼”更名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凭借其独特的价值,2006年1月,国务院批准其作为2007年代表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

开平市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申报与保护工作一直在科学专业的体系中依法进行。2001年8月,开平市委托北京大学制订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管理规划;2002年初,开平市又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制订了开平碉楼与村落具体的环境整治方案。

几年来,广东省、江门市和开平市先后投入了上亿元用于开平碉楼的保护与整治,重点对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瑞石楼、方氏灯楼、天禄楼、适庐和自力村碉楼群进行了保护。所有碉楼的外观都保持原有历史风貌,根据“整旧如旧”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维修方案进行修缮。目前,开平的1833座碉楼全部建立了文字和图片档案,并制成了电子数据库,只要输入名称,每一座碉楼的资料都一目了然。

广东省、开平市还先后以“省长令”、“市长令”的形式颁布法令,以确保开平碉楼与村落在申报、整治、管理、保护及开发过程中每一项工作都有法可依。2002年2月10日,由开平市市长签署的《开平市碉楼与村落保护管理规定》正式生效;2002年9月1日,由广东省省长签署的《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该规定是我国现有世界遗产保护法规中第一个以“省长令”的形式通过的法令,对开平碉楼的管理与保护意义重大;2006年,开平市又向联合国递交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管理规划》的备案,这在我国现有的文化遗产中尚无先例。此三项举措使得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整治与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申遗成功后的保护与开发是最大考验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申遗成功,应该是岭南文化独特性的一次大胜利。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说:“开平碉楼是最能代表广东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胜出当之无愧。”

申遗成功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也将面临着其他世界遗产都存在的问题: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如何解决保护与开发这一对矛盾?

为了保护碉楼,此前开平市政府首创了将华侨家业、物业托付给政府,“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的管理模式,这种做法目前在全国还没有先例。说起碉楼的“托管模式”,开平申遗办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立园后人谢龙海12岁离家赴美,60多年来没回过开平。虽然此后政府将房产归还,并邀请他回家看看,但他对家乡的印象还停留在新中国建立后立园被政府征用这一层面上。2002年,当他首次踏上回乡之路,看到的立园并不是想象中被占用、破败、脏乱的景象,而是被修葺一新,整洁美观、保护完好时,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年,立园后人第一个与开平市政府办理了托管手续。

得知“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许多开平籍华侨主动来信、来电或亲自回乡,提出将家乡的碉楼和祖居交政府代管。2005年,开平自力村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豪华的碉楼――铭石楼楼主的后人,专程从美国等地回到故乡,与开平市政府签订了托管合同。

开平申遗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这种文化破坏了,不可能再造。开平碉楼有其独特性:建筑体积不大,又年代久远,容纳不了太多人同时参观,一个村落也不可能一下子涌来几千人。申遗成功后,将严格限制参观人数,对自力村、马降龙村落、锦江里和三门里村落四个申报点每天参观的人数限制在1000人以内,每次上碉楼的人数不超过30人。同时还要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毕竟文化遗产不是锁在保险柜里来保护的,它还有重要的宣传教育功能,要通过世界文化遗产让民众认识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从而增强保护意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