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他们靠创新精神成就事业

2007-07-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田雅婷 我有话说

编者按 中国当代发明家创新事迹报告会日前在京举行。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表示,回顾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杂交水稻、汉字照排技术,包括报告会上提到的多项发明,都表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创新精神和不竭的创新动力,正是发明家们的发明

和创造,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本刊特选取了两位发明家的成功事例,希望人们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受到启发。

从码头装卸工到集团副总裁

现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的包起帆,曾经是一名码头装卸工。1968年,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水平的他被分配到上海港务局下属的一个码头干了6年装卸工,“四人帮”粉碎后才有机会重新学习。他1981年毕业于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从此走上了创新之路。他说,20多年来,从装卸工到副总裁,我始终有一个观念就是“岗位可以变,创新不能停”。

多年来,包起帆和他的同事们先后完成了12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51项申请了国内或国际专利。至今已有3项获得了国家发明奖,3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还有21项获得了日内瓦、巴黎、匹兹堡、布鲁塞尔、北京等国际发明展览会的金奖。2006年5月,他参加了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在这全世界发明家群英荟萃的展会上,他一人独得4枚发明金奖,成为该展会举办105年来一次得金奖最多的人,震动了整个巴黎。在谈到创新的体会时,包起帆说:“我把创新的过程比喻成种树,要选好的树种,加上精心的栽培,这样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他说,对于创新有两点经验。

经验一:只种能结果的树。包起帆认为,求真、务实、致用是创新发明的关键。他说,只有热爱你的工作岗位,才会发现机遇。1978年,包起帆在上海南浦港务公司机修车间当修理工。当时由于钢丝绳磨损严重,1个月要换3到4根。作为一名修理工,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工作之余,他一头钻进机房观察,有时一连几个小时不出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发明了一种“变截面起升卷筒”,安装后使起重机钢丝绳的损耗从1个月换3根减少为3个月换1根。后来日本钢丝绳专家来港区作技术交流时,认为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在日本可以申请专利。在当时的中国,专利还是个新鲜事物,谁也没想到一个普通机修工也能搞发明。就是这个小发明激励他从此走上了永不停歇的创新之路。

1981年,包起帆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南浦港务公司,在工艺科当上了工程师。那时码头上木材装卸全靠工人下舱,这种粗放的作业方式事故不断。于是包起帆萌发了要把工友们从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的强烈欲望。他为了作试验,白天黑夜都在码头上,最多的时候3天3夜没有睡过觉。经过近3年的攻关,终于在码头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从此,码头上再也没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装卸效率更是提高了2.67倍。

经验二:动员大家一起来种树。众人拾柴火焰高,创新更是如此。包起帆认为,团队精神的发挥在创新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他走上领导岗位后,就全力发动职工,营造出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整体环境。包起帆从1981年革新成果获奖开始,就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所有奖金的绝大部分分给团队,个人的奖金也全部送给企业伤残职工和困难职工,至今他已经坚持了26年。在这样的激励制度下,有更多人走上了创新之路。目前,他们的团队中已有1名同志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6名同志晋升教授级高工,多名同志破格晋升高级工程师。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包起帆希望更多人从他的人生轨迹中得到一些启示,用自己的发明创造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为重铸汉字辉煌而发明创造

中国王码集团董事长王永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贫穷是磨砺人生意志的最好工具,也是激发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饱受贫穷之苦的他,从小学习刻苦,高中毕业6门功课平均99.75分。1962年,他如愿考上了当时录取分数最高的中国科技大学。当时人们都说,中国科技大学是“科学家的摇篮”,“摇篮”里的他暗下决心,要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但是命运往往会开玩笑。王永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辽宁农场劳动锻炼,1年半后到国防科工委四川1424研究所工作。他本以为能够在这里有所作为,但刚报到1个月,就因亚急性肝坏死住进了医院。1977年,他只好调回老家南阳,边养病边找工作。

那时候,电脑刚开始进入中国,汉字因为难以输入电脑而面临生死劫难。国内外都有人下了最后的诊断:“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王永民愤怒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血脉之根,维系着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记载着辉煌灿烂的文化经典,汉字不用了,还会有中华文化吗?汉字兴亡,匹夫有责!于是他主动请缨,南阳地区科委支持他专门从事研究。1982年,他的研究得到了时任河南省副省长兼省科委主任罗干同志的赞赏和大力支持,划拨了省科委仅有的10万元科研经费。

为了挽救汉字于危难之中,当时国内外搞汉字输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大人物”已经很多,王永民是个真正的“小人物”。可是他偏偏有那么一股子倔劲。他用了4年时间,抄编了12万张卡片,经过几百万次实验,最终把600个字根精简到100多个,井井有条地安排在25个字母键上,建立了“汉字形码设计三原理”的数学模型,于1983年8月发明了五笔字型,在世界上首次突破每分钟输入100字大关。五笔字型获得了美国、英国和中国专利。从此,中国一个姓王的人发明的五笔字型编码在世界上被称为“王码”。1984年8月,王永民应邀到联合国总部演示讲学,参加全美电脑展览会。我国的操作员手拿联合国的一份文件,每分钟打出了120多个汉字,使在场的官员们大为吃惊,一位官员还把他用的键盘翻过来看了看。

王永民认为,企业要生存发展,就一定要不断创新,一定要拥有核心技术,只要有这么一股子精神,中国人照样可以研发出有国际市场的好产品,照样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